板車媽媽 單手照樣做環保

2016-01-06   | 王曉淇
環保就是鄧玉英每天要做的事,看到回收物就撿拾回來,煩惱的事也都忘了,不會累。(攝影者:黃國進,地點:新竹縣新豐鄉,日期:2015/12/29)
「對人生不要想這麼多,我六十多歲囉,還有幾年能做,誰知道?身體好,就來做。」約二十年前,鄧玉英在鐵工廠工作時,有一次不小心右手被機器捲進去,嚴重的傷害讓她失去右手腕沒法上班,每天待在家裡,除了做家事外,不知道還能做什麼;當無聊發愁時,隔壁鄰居邀約一起做環保,至今十七年。

當右手被機器捲進去卡在機器中,那時也不曉得痛,不知道傷心,不會哭也不會叫,玉英好像只想到,「手切掉就算了,也沒辦法!」自己抱著受傷的右手跑進廁所。直到同事通知組長,組長來到廁所門口,一直敲門,玉英才從廁所走出來去就醫。

環保回收 每天必做

「我做環保有十七年了,出去看到東西就撿回來,好像愈撿愈有興趣。」已六十五歲的鄧玉英更笑著說:「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信念,這就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會想哪邊還有回收可做,感覺撿了也不會累。」

當時在新竹縣新豐鄉主要的環保點就在志工溫秋蓉住家旁的空地,於是每個月的大環保日,玉英就會到那兒做環保。投入環保後,腦袋裡不複雜亂想,對身體有幫助,感覺心情比較平靜。但除了大環保日,可以做環保之外,玉英覺得這樣做的時間太少了,她就開始到街上四處走動,看到回收物就撿拾回來,煩惱的事也都忘了。

後來,在志工薛慶昌家族的護持下,提供更大的一塊空地,正式成立「新豐環保站」,整個新豐鄉的資源回收,就集中到這環保站;玉英固定每天早上八點報到,做到中午才回家。

不受影響 調整方式

隨著孫子出生後,需要幫忙帶孫子,玉英也就無法再固定到環保站,但是她並沒有停下做環保的腳步,反而調整做環保的方式,自己主動找工作,只要出去,就一定有環保可以做。
鄧玉英的兒子體貼媽媽的安全與回收量,幫玉英做了一個手拉板車,方便玉英用手拉載回收的資源。(攝影者:黃國進,地點新竹縣新豐鄉,日期:2015/12/29)


玉英早上就到住家附近的商家,咖啡店、便利商店回收;也抽空走路到小叮噹科學園區,一趟來回一個小時,沿途撿回收,回來時,手上總會有一兩袋的回收物,下午則到幾個社區住宅,這些都是玉英每天來回巡邏的地點。

兒子體貼媽媽的安全及回收量,幫玉英做了一個手拉板車,方便玉英用左手拉著回收的資源。玉英中午大概三點半出門,四點多回來後,趕緊準備晚餐,做好晚餐,再出門繼續做,每天行程滿檔。

現在因為要帶孫子,就將環保先撿回家裡,玉英說:「有做有得,一開始做就習慣,不會覺得累,會做就繼續做下去,完全沒有障礙!」

改變脾氣 知足常樂

玉英是苗栗人,在嘉義長大,十八歲結婚,來到新豐,育有三個小孩。小時候家裡生活較辛苦,國小讀不到三年,字也不太會寫,有時一週上課不到兩天,就要做臨時工,賺錢貼補家用。家中共有十三個姊妹,玉英排行老五,約六、七歲時,就要幫忙煮飯帶弟妹。玉英說:「想起來,年輕到現在,都差不多。」

偶爾回苗栗老家,一回來就跟兒子說:「兒子啊,今天沒有賺到耶,因為今天沒去撿回收啊!」分秒不空過,玉英一天沒做環保,就覺得浪費掉了。

「以前脾氣暴躁,孩子不對就打,很會打小孩。那時二十幾歲時回娘家,看見他們賭博,一氣之下,就砸東西。」做環保後,沒有什麼好計較,脾氣也溫和了。

每天也會看大愛電視劇場,還有每週六《證嚴法師說故事》,玉英說:「很喜歡聽故事,師父講的話都很有意義,只要身體好,沒有特別要求,繼續這樣走下去,就很好!」【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王曉淇 新竹報導 2016/01/0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