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那瑪夏鄉 洪宏典側寫

2009-08-05   | 慈濟基金會
洪宏典醫師(左)投入慈濟人醫會,常往各處為民眾義診。攝影者:蕭耀華
行醫四十三年的洪宏典醫師,曾到日本研習顯微手術,成為南部「再接斷指」的第一人,龐大工作壓力讓他成為一位嚴肅醫師。當九二一地震發生後,南投地區災情嚴重,亟需醫療人力支援,洪醫師一知訊息便放下診所工作,隨著志工團體進入災區義診服務。接觸了慈濟,生命目標因此不同,洪宏典醫師為了方便義診,更發揮巧思設計出

人生六十才開始 夫妻聯袂人醫路

洪宏典醫師六十歲才加入人醫會,洪醫師比別人更把握每次付出的機會。「孩子大了,我們也到了要退休的年齡,做什麼事都可以放心地做。」在中寮參與慈濟人醫會義診回來,洪宏典覺得自己也該出來服務他人,便與同是醫師的太太劉美麗商量,一同加入慈濟人醫會;從此,慈濟的種種成了兩夫妻生活中的最好話題。

「以前去大陸是旅遊,現在去大陸是參加義診。深入大陸內地醫療不發達的地方,才真正看到了人間疾苦。」洪宏典專長外科,劉美麗對內科拿手,夫婦倆一個主「外」,一個主「內」,彼此互補互助,雙雙皆是「內外兼修」的高手。光是2001年,洪宏典四個月內就參與了三次大陸義診,這樣的情況連太太都不免嘀咕幾句,希望先生除了主「外」也要能顧「內」。

洪宏典卻說:「我們診所附近有很多醫院、診所,病人不一定完全需要我們。而其他的醫師很忙,不能時常往大陸義診,我們比較有空,有能力就要趕快去做,以前來不及做的、還有以後不能做的,現在都要趕快做起來!」

攝影者:李黎鐘
太太聽了很是感動,因為過去來不及參與,未來又不能掌握,唯有現在及時付出,才能做得更多更好。以後只要洪宏典出門義診,劉美麗決不多言,把九十多歲的婆婆及診所工作照顧得極好,讓先生無後顧之憂。當2001年洪宏典準備第四次前往大陸義診前,因腎結石無法成行,太太劉美麗隨即補位,「代夫出征」到河南義診。

他們夫婦的投入,大家有目共睹,在眾人的推薦下,洪宏典成為高屏區慈濟人醫會召集人。洪宏典謙稱自己資淺不能適任,證嚴上人便說:「愈困難的事愈要有承擔,只要能做,不必在乎資深資淺。」想想當初加入人醫會就是要來奉獻下半生的,洪宏典決心擔起這個工作,並在2001年受證為慈濟委員,而太太劉美麗也同時完成授證。

「希望能將上人的理念傳播得更深更遠,也希望能帶動、啟發醫護人員的悲心…」擔任召集人後,洪宏典便將高屏人醫會作各功能分組,讓大家各盡其才,和心合力發揮出最大良能。

「每次義診工作量雖然很大,心情卻很愉快,這與過去在診所看病的感覺截然不同,這不是商業性的醫療行為,一點兒也不覺得累、不覺得煩!」三十年倦勤的醫師生涯在進入慈濟人醫會後,再度重燃起熱情,不但從服務中幫助更多傷病患者,也讓洪宏典夫婦從幫助別人中,得到更深的滿足與喜悅。

本段摘自:《慈濟月刊》422期 作者:徐錫滿


往診工具箱 微型診所

往診工具箱外型小巧,卻能容納小型外科手術所需的器械和藥品,洪宏典師兄還製作收納說明,方便使用者用畢歸位。攝影者:張正杰
「我對機械比較有興趣!」環顧室內盡是大大小小的創意發明,洪宏典醫師笑著說:「平常和太太去大賣場,她逛服裝部,我就逛五金部。」妻子劉美麗醫師笑言,先生不像外科醫師,反倒像是個喜歡勞作的工程師:「他常常說自己讀錯行,應該要讀機械。」

洪宏典熱愛DIY,以往下鄉義診,總會隨身帶著自行改裝的醫療箱。簡易的箱子,類似水電工具箱,初時用來還可以,但日子久了,總覺得箱內的東西層層疊疊,無法馬上找到所需物品,對於要求時效的醫療工作很是不便。「帶出去的工具箱,需要一攤開就能呈現出所有物品,一目了然。」洪宏典過去習慣帶兩個工具箱,分別存放內、外科的用品。他說,內科藥品瓶瓶罐罐收著,放倒了也還無妨;但外科的手術工具必須保持無菌,拿取和存放的環境就很重要。

自行開業的他,經常利用休診時動手做輔助用具,對於使用不便的醫療箱,當然不會就此擱著。「有沒有辦法能做出更理想的醫療箱?」是他常常縈繞在心的念頭。一日,他逛到電子用品行,見到一只置放電視修理工具的箱子,大小規格及重量都相當符合,於是買了回家,著手改造。

外形固定的工具箱,內部可塑性甚大;除了現有的隔層,他還請人車縫上活動擋板,不但所需的物品全能置入,一攤開來,所有裝備明朗清楚、拿取順暢。洪宏典經常帶著它出外往診,於是「往診工具箱」之名應運而生。


總重五點五公斤 義診背著走

打開箱蓋,洪宏典逐項細數—有常備的血壓計、外科緊急縫合用的消毒器械包、痠痛貼布,還有止血帶、繃帶、點滴、點滴用針管;各種消毒藥水如雙氧水、優碘、生理食鹽水、酒精;還有因應氣喘病患呼吸不過來時的緊急用藥,「因為不常用,所以放在底下。」

翻弄著這只小箱,彷彿是個寶藏盒般。有小膠帶,各式止痛、止癢、燙傷、消炎的藥膏,連手套都沒缺席;另外也有體溫計、剪刀、原子筆、溫度計、手電筒、聽診器以及棉棒,一應俱全。

撥弄間,一盒密封包裝的消毒紗布顯露出來。洪宏典說:「平常一包紗布有五張,但因為一位病人可能只用到一張,開封後若未使用完,無法再密封,整包就報銷掉了。」因此,他利用消毒好的盒子來放置紗布,取出一張後,剩下的還可以再用;在物資寶貴的義診現場,可節省不必要的浪費。

「這一瓶是緊急時要用的。」洪宏典拿出一瓶硝酸甘油說,遇上心肌梗塞或心絞痛的病人,可以讓他們含在舌下,緊急救助。「還有備用的塑膠袋,是裝感染性廢棄物用的。」那的確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盤弄著工具箱,洪宏典說:「義診時只要帶出去,幾乎一般的緊急醫療救助都可以處理了!」

「往診工具箱」裏有個特製的「小冰桶」,內裝有破傷風的預防針劑。「對外科傷患而言,這個蠻需要的。」洪宏典說。破傷風針劑得保存在攝氏五到十度之間,平時儲存於冷藏狀態;為了在外出義診時維持低溫,洪宏典想方設法,在保溫杯中放入易開罐,再填上冷凍劑,做出放針劑瓶的凹槽。這個自製「小冰桶」平時放在冷凍庫裏,出門時再拿出來存放針劑,可維持十二小時的低溫,避免針劑因高溫起變化。「如此一來,一瓶十西西的藥劑可供二十人使用。」

淺藍色調的保溫杯,外表稍舊,是洪宏典父親生前使用的物品。「大概有二、三十年歷史了!我父親八十多歲往生,至今也有六、七年了。」採用這麼一個深具歷史意義的舊物,得見洪宏典對父親的緬懷,他將父親的精神留伴於行醫路上。

洪醫師的創意不曾停滯,「創新再創新」是他的一貫理念;也因此不斷改良的「往診工具箱」。攝影者:張正杰
洪醫師的創意不曾停滯,「創新再創新」是他的一貫理念,已不斷改良的「往診工具箱」,在他眼中還有改進的空間。另外,洪宏典也製作一張說明書放在裏面,以方便使用的人了解和歸位。「我時常使用,有時也會忘了東西放在那裏;若別人用完沒有歸位,下一次使用的人可能就很難立刻找到要用的東西。」

2006年他到印尼日惹義診結束後,把這只「往診工具箱」留在災區,讓下一梯次醫護志工繼續發揮功能,這是洪宏典感到安慰之處。小小的往診箱,在人醫志工的交接下,已在受照拂的傷者病者心中,留下深深的足跡。

本段摘自:《慈濟月刊》492期 作者:邱淑絹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