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園變環保站 張素梅做環保解心鎖

2010-05-07   | 戈鳳蘭 陳麗雪 林銀珍
張素梅將果皮菜葉作堆肥,種植出一片綠油油的菜園,不但省下菜錢,又可以吃得安心。(攝影者:陳麗雪,地點:大雅環保教育站,日期:2009/04/19)
每週六清晨時分,做運動的人們正要出門,而大雅環保站裡卻陸續傳來叮叮咚咚的罐子聲,社區環保志工正開始每週固定的回收分類工作。

七、八點左右,師兄將分類好的資源一車車載到回收商去賣,而有些志工匆匆的準備上班去。這就是每週六除了颱風天外,一年四季不停工的大雅環保教育站,也是慈濟志工張素梅的家。

張素梅,1941年生,育有兩子一女。四十九歲那年,聽說是不祥的年紀,所以決定學佛,唸經、誦咒來避邪。在大雅精舍學佛期間,遇到慈濟志工王郁清師姊與她介紹慈濟的濟世理念,以及證嚴法師的智慧法語,讓素梅心中有所覺悟:「時時好心,就是時時好日。」學佛方式有很多種,與其只有單純的拜經、唸經,倒不如將經文行出來,這樣可以做利益眾生和社會的事。這時,素梅對慈濟這個團體產生認同,也開始投入慈濟工作,2001年受證慈濟委員。

「袋袋相傳」最真實的行動

一天,王郁清向素梅提到「袋袋相傳」的環保理念,素梅誤以為就是自己傳給孩子,孩子再傳給孫子,就叫做代代相傳,經過郁清師姊的解釋之後才恍然,原來是上人呼籲大家一起推動環保,要我們知福、惜福、再造福!將用過的塑膠袋清洗、晾乾後,繼續再利用,可以減少家裡的垃圾,留給子孫一個乾淨的空間。

張素梅﹝右二﹞提供自家的空地成為環保站,帶動社區一起做環保,社區兒童親子班到環保站體驗做環保。(攝影者:林銀珍)
從此,素梅開始在自家做垃圾分類,廚餘做堆肥,用來種有機蔬菜,上市場提菜籃、自備保鮮盒…,家裡除了廁所的衛生紙,幾乎沒有垃圾,久久才需要倒一次,也減少了追垃圾車的困擾!

又有一次,素梅和小女兒江淑怡外出,中午用餐時間,因為沒有帶環保碗筷。女兒堅持「未帶餐具,便不在外用餐」,所以回到家才吃飯,這也是促使素梅積極堆動環保的主因。

做環保走過人生低潮

「媽,你怎麼走路愈來愈像企鵝啊!」女兒擔心的問道,素梅的膝關節因為嚴重退化,走起路不但疼痛又吃力,在女兒的勸說下,2001年到花蓮慈濟醫院換膝蓋人工關節。

出院後,有段時間需要靜養及復健,行動很不方便,組裡的活動都無法參加,整天悶在家裡,精神憂鬱無法振作,此時才體會到能做才是福!幸好有幾位師姊時常來關心,幫忙買菜、整理院子或開著車載她出外兜風。

三、四個月後,素梅終於可以撐著拐杖走動,但步態不是很平穩,騎著機車還可以四處走走,心想:「與其在家悶得發慌,不如出去向會員宣導自己要做環保資源回收,並把慈濟環保理念講給大家聽。」從此,會員就把可回收的東西都集中,等著師姊來載,素梅每天都把心放在回收上,不知不覺的就把腳痛都給忘掉了!

一心善念 廣結善緣

眼見回收物越來越多,原本素梅家的後院是一個蘭花園,棚上常有蛇出現,地面潮濕、蚊子又多,正想和先生商量將蘭花棚拆掉來放回收物。正好當時大雅慈濟人也在尋覓環保站,當時的組長王郁清就徵詢素梅是否願意將這一片空地提供出來?素梅與先生商量同意後,就此素梅家的蘭花園變成了大雅環保教育站。

素梅提供了大雅區志工勤耕福田的所在,每星期六清晨五點多就有很多志工來協助分類,不管男女老幼、社經地位或學歷高低,大家齊聚一堂為守護大地盡一分心力。
【更詳盡報導 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撰文:戈鳳蘭 台中大雅報導 2010/04/1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