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芬用心 傾聽勝於言語

2010-06-10   | 葉文鶯
經常參與醫院志工、國際賑災的張紅芬(中),經由黃明月師姊(左)邀請加入常住志工的行列,一待就是超過八年,也讓同為常住志工的陳鶯鶯師姊(右)佩服。(攝影者:蕭耀華)
一疊疊厚厚的小紙片,密密麻麻記載著需關懷病患的姓名、病房號、服務需求等,
也有張紅芬在早課或志工早會所恭錄的上人開示片段,
更有許多與頭頸部癌症患者筆談的隻字片語……
這是她的精進手冊,教人看見她用「心」代言。

與黃明月同年齡的張紅芬,不擅言辭,一臉老實。小時候,隔壁阿伯看她過年大掃除,一個女孩子安靜又耐心地擦拭鏤空的門窗,便誇讚她會做事。

長大後,母親希望她到台北學「精」一點;她離家去學美容,非但沒有把自己變時髦、愛美和精明,不喜歡都會生活的她,終究還是回到老家中壢。

母難捨兩女離家 父感恩代行善

2001年,姊姊到花蓮靜思精舍出家。身為慈濟委員的張紅芬,四、五年來常到花蓮慈濟醫院擔任醫療志工,也參與國際賑災,黃明月因此邀請她加入常住志工。

母親本來捨不得兩個女兒離開身邊,「媽,我沒有出家,以後還是可以回家的!」父親則感性地表示自己年事已高,他認同證嚴上人理念,可惜不方便出門做好事,「幸好兩個女兒在慈濟。」

得到父母祝福的張紅芬很快做成決定,儘管還不清楚「常住志工」與一般醫療志工的職責分別,她收拾行囊來到大林慈濟醫院

引導來自各地的志工報到、說明服務原則、帶動個案討論、在志工早會分享心得……面對大眾、上台講話,是張紅芬最緊張、難適應的;此外,不容易入睡的她,也要過著團體生活睡在大通鋪。

她給自己設定兩年適應期。陳鶯鶯佩服她這一「撐」就超過八年。

用心觀察 增進與人相處能力
紅芬師姊說,病患並不需要志工對他們說很多話,有時候靜靜陪在身邊,他們會慢慢把困惑、煩惱說出來。(攝影者:蕭耀華)

張紅芬在工作中成長最多的,也是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她指出,志工剛接觸病患時,態度急不得。「病患並不需要志工對他們說很多話,有時靜靜陪在身邊,他們會慢慢把困惑、煩惱說出來。」

走進腫瘤科病房,病床上的年輕人精神奕奕、笑容滿面,說起癌細胞從肺部轉移到骨頭,他的心中釋然;倒是一旁的母親滿臉愁容。

兒子不希望加重愁慘氣氛,要求母親不要哭,雖出自善意卻有違母子天性。藉由母親送走志工的當兒,張紅芬順勢牽著她的手走到病房外,讓她有機會暢所欲言,給予寬慰。

空盪盪的長廊上,隱忍許久的母親伏在張紅芬肩上哭了起來,釋放長期累積的苦楚。

「我也不敢說能給病患或家屬帶來什麼。」張紅芬謙稱,她習慣從觀察或談話中,了解對方的需求,給予協助。

曾有志工被分配在頭頸部腫瘤病房區,因為很多患者無法言語,志工不知如何展開服務。「面對無法講話的人,可以筆談,或與家屬談話。」張紅芬建議。
紅芬師姊有一本精進小手冊,裡面記滿了需要關懷的病患或法親姓名、病房號、服務需求等,更有許多與頭頸部癌症患者筆談的集字片語。(攝影者:蕭耀華)

精進手冊 畫滿病患心情點滴

在她的口袋裏,放著一本由回收紙切割成的小紙片,上面記載著需關懷的病患或慈濟法親姓名、病房號、服務需求等,也有她在早課或志工早會所恭錄的上人開示片段,更有許多與頭頸部癌症患者筆談的隻字片語……

像這樣的小手冊,在她的辦公桌抽屜底層整齊疊放著,最早日期可回溯到2002年。翻閱張紅芬的精進手冊,教人看見她用「心」代言。秉持默默做事的她,自我期許做到上人所說─發揮「微塵人生、奈米良能」的精神,在工作崗位上,盡力發揮專業功能;在人群中縮小自己,無處不在。

【更詳盡內容 請參閱慈濟月刊 520期】

(撰文‧葉文鶯 2010/03/2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