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淡首種 文盲異國勇墾荒

2014-07-07   | 江宜蓁
志工黃春里(左)與張淑卿(右)精神抖擻、神采奕奕的來到新莊國小做骨髓宣導活動。(攝影者:江宜蓁,地點:蘆竹鄉新莊國小,日期:2010/03/14)
「黃肉里!黃肉里!戰機來了快點去躲起來。」1944年臺灣到處飄揚著日本紅太陽的旗幟,彰化縣也陷入空前的緊張氣氛。「嗡!嗡!嗡!」空襲警報急促地響起,村子裡的人看見黃春里還在吃飯忍不住大叫她的小名,快點躲防空。摸著胖嘟嘟肚子的她,老大不願地躲到桌子底下說:「不要,我肚子好餓,想再吃飯。」

炮聲轟隆 阻斷就學路

二次大戰時期,位於彰化沿海的福興鄉到處斷垣殘壁,海堤被炸彈炸毀,大片良田泡在海水裡,農作物怎麼也生長不出來,農村生活困苦,常常三餐都吃不飽。

黃春里從小就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三餐都要靠爸爸夜晚到溪邊捕魚、田蛙等,隔天再到市場換取少許的米,卻還是不夠一家人溫飽。她從小身材嬌小面黃肌瘦,卻有個圓鼓鼓的大肚子,頭髮像枯黃的稻枝稀疏地貼在額前,大家都揶揄地叫她「黃肉里」。

五歲時一度因營養不良差點餓死,有一天夜裡躺在床上望著窗外月光,她天真地向老天爺發願:「如果能活命順利長大,以後當她有一口飯吃時,身旁的人沒飯吃,一定會分一半給別人。」

懂事後,父母為了家計,得挑著扁擔穿梭在村莊的大街小巷,邊走邊喊:「有鴨毛、酒矸通賣否?」身為長女的黃春里承擔起一切家務,照顧弟妹、張羅三餐。

貧困的日子,讓黃春里無法讀書,為了改善家裡經濟,十七歲獨自北上工作,在臺北幫傭時期,因不識字連問路都不知從何問起,讓她感到識字的重要,回到家鄉向三叔公提起她的煩惱。

「傻孩子!沒關係,重新學習就好。」正在除草的叔公,擡頭安慰著她。「妳去問問看有沒有人要唸書,找齊五個人,叔公就教你們讀漢文。」半年內,在叔公的教導下,她閱讀了《三字經》、《白話文》還有《寫信不求人》三本書。

印刷廠打工 孜孜不倦結良緣


「要認識字最好辦法,就是到印刷廠上班,有不懂的字就問人,沒人會笑妳。」叔公殷殷地叮嚀,黃春里白天在印刷廠煮飯,下班了就打開報紙練習朗讀,碰到看不懂的字,就請教當時在印刷廠當學徒的蔡朝木。
經藏演繹期間,為了讓自己更熟悉妙音傳法區動作,黃春里特地再來跟大家一起練習。(攝影者:穆春美,地點:茄冬環保站,日期:2011/07/09)


漸漸熟悉的兩個人,四年後攜手共組家庭,因黃春里沒有嫁妝,被勢利的婆婆瞧不起。有一天,餐桌上煮好的飯菜不合婆婆口味,只見她臉色一沉,拍著桌子大喊:「妳是在餵豬喔!」黃春里嚇得淚水直在眼眶中打轉,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夜深人靜時,她低落的情緒再也無法壓抑,眼淚不知何時悄悄從臉頰滑落。

1969年先生向銀行貸款十幾萬,賣掉一些山坡地,舉家北上三重,經營活版印刷工廠,蔡朝木喜歡交朋友勝過於談生意,心軟的他經不起朋友一再拜託,幫開餐廳的友人作保,還把支票借給朋友周轉,辛苦經營七年的事業,一夕之間,因朋友沒有如期付款,導致印刷工廠遭銀行查封,頓時從天而降的債務高達七十多萬,最後連家裡唯一的冰箱也沒能保住,讓黃春里難過又無奈。

異國墾荒 深入村落覓苦難

為了趕快還清債務,1993年在弟弟的奔走下,黃春里與先生飄洋過海,到印尼巴淡島工作,身處海外人生地不熟,弟媳蘇秀華深怕他們不習慣,總會寄些書籍到巴淡島,其中也包含介紹慈濟和《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

五年後,在一次回臺灣休假,已是慈濟委員的蘇秀華邀約黃春里夫妻到花蓮慈濟參訪,當先生在靜思堂聽到證嚴上人分享:「華僑黃榮年居士平常都非常照顧員工,當印尼發生排華大爆動時,工人卻反過來保護榮年一家人。」參訪結束後,蔡朝木拉著黃春里到一旁說:「我們回巴淡推動慈濟。」

「看不懂印尼文也不會說印尼話,怎麼做慈濟呢?」蘇秀華看著黃春里一臉茫然,接著問:「做慈濟,妳最想做什麼?」

「教育、蓋學校。巴淡的學生每天上學都要走很遠,下雨天時,他們赤著腳走在泥巴路,真的很可憐。」黃春里毫不猶豫地回答。回印尼後,黃春里結合當地華人,一步一腳印地展開慈濟志業。

有一次在巴淡島村落發放,一位懷孕婦人頂著近四十度高溫,牽著骨瘦如柴四歲大的男孩,排隊等著領奶粉,黃春里走近這位叫做「布魯」的男孩身旁,發現他虛弱無力,趕緊抱起男孩,請工人開車送到衛生所。

「醫生,醫生,布魯病了,請你趕快幫他檢查一下。」她著急地說著。經過診查,醫生淡淡地說:「這是營養不良,所以才會面黃肌瘦。」黃春里會意過來,想起自己五歲時差點餓死的模樣。

慈悲腳步 愛無國界

一星期後,帶著米、奶粉,黃春里和出生在印尼的華裔翻譯人員美鳳,來到靠海的小村落,沿著坎坷不平的小路,看見幾間蓋在海岸邊的破舊小屋。「滴答!滴答!」美鳳指著屋簷下的水桶說:「有錢的人家買外地運來的水喝,一般人只能接雨水或使用溝渠的水。」因此許多孩子患有蛔蟲及皮膚病,黃春里聽了忍不住紅了眼眶。

志工黃春里(右三)在巴淡島小學舉行義診時與志工合影。(相片提供:黃春里)
美鳳在前頭帶路,不久來到一棟破舊小屋前,茂盛的波蘿蜜樹下,一群小孩活潑地玩耍,「阿姆!阿姆!」(伯母的尊稱)布魯認出黃春里,開心地叫著,拔腿往家裡奔去,還不時回頭對著這群藍天白雲的志工咧嘴笑,他知道這是一群好心人,牽著阿姆的手,他從房間拿出一個大書包,亮出最愛的書本和鉛筆盒,表示再過兩年,他就可以上學讀書和同伴玩耍。

志工帶領著村民歡唱歌謠,大家跟著節奏手舞足蹈,即使貧困的生活,巴淡島居民依然無憂高歌歡唱。「布魯再見!」黃春里與志工們揮手告辭,媽媽牽著男孩的手送到門口。聽到他高亢的聲音喊著:「阿姆,阿姆再見!」久久猶在耳際迴盪。

退休後,黃春里下定決心要留在巴淡,全心全意做慈濟,沒想到2000年6月陪蔡朝木回臺灣做健康檢查時,罹患多年糖尿病的先生,已嚴重到要洗腎的地步,面臨沒有洗腎設備的巴淡,黃春里疑惑、迷惘了,心想還要留下嗎?她反覆地思索繼續留在巴淡,萬一蔡朝木出事,怎麼對孩子交代呢?

揮別依依不捨的異鄉,慈濟腳步不停歇。這一天,黃春里和桃園人醫會走在前往義診地點的路上,眼看秋陽依舊酷熱耀眼,天空飄來幾朵白雲,陣陣微風迎面吹拂,「只要有需要陪伴的地方,愛無國界,哪裡都一樣。」黃春里篤定地告訴自己,踏出的腳步依然堅定。【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江宜蓁 桃園報導 2014/06/3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