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訪二十載 生命故事成冊

2014-07-16   | 鄭雅嬬
山嵐瀰漫氣溫下降,吳宥樺忍住寒意,向慈濟關懷的人家問候近況。(攝影者:林炎煌)
對的事就做,不要想太多,避免自己障礙自己;參加社工舉辦的訪視課程,用心聆聽做筆記,將所學應用到訪視當中。「訪視讓我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對過去遭遇的怨和苦也因此釋懷;有些家庭在我們陪伴後慢慢變得圓滿,是很大的成就感。」訪視志工吳宥樺說。
月訪那馬夏 居關常問暖

入春後的高雄,有陣子接連下了好幾天的雨;這天雨勢漸歇,志工吳宥樺和訪視團隊,按計畫一大清早驅車前往那瑪夏區,探視山區的案家。

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吳宥樺開始關懷那瑪夏的案家至今已五年。志工每個月例行上山,然而山上氣候不定,又或是道路中斷施工,時常會為訪視行程增添變數;就如這天,他們出發沒多久,天色陰濛,又開始細雨綿綿。

志工抵達那瑪夏區後,開始睜大眼睛注意沿途的路人,深怕一不小心就與出門辦事的案主擦身而過,錯失關懷的機會。這趟訪視,志工幾乎都在路上巧遇案主,為了把握時間,吳宥樺不拘地點,撐著傘站在路邊開始與案主聊起近況。

近午,志工抵達民生國小,探視幾位案主的孩子;吳宥樺先在門邊探看正在用餐的孩子,再與班導師談話。山區溫差大,衣著單薄的吳宥樺不禁打起冷顫,她一邊搓著雙臂一邊提振精神,逐一關心孩子近日的身心狀況。

午後,雨水、霧氣飄漫在空氣中,能見度變低,志工緩緩地開著車;吳宥樺盤算著接下來的訪視順序,一方面要做到個案關懷的本分,一方面不能讓志工們摸黑冒險下山。馬不停蹄拜訪案家,直到傍晚才告一段落,抵達高雄市區時天色已黑。
參加社工舉辦的訪視課程,用心聆聽做筆記,將所學應用到訪視當中。訪視讓我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對過去遭遇的怨和苦也因此釋懷;有些家庭在我們陪伴後慢慢變得圓滿,是很大的成就感。(攝影者:林炎煌)

生命悟無常 捨己勤付出

每次個案訪視結束,吳宥樺的思緒難免千絲萬縷,回到家中她提醒自己暫時放下個案,先忙碌家務或者陪伴家人,翌日再抽空整理個案紀錄。

「有時候已經躺在床上了,實在等不到隔天又會爬起來;怕吵醒先生,小小聲地走去書房整理個案紀錄。」從小喜歡作文的吳宥樺,書房存放著一本又一本記錄個案故事的筆記,那是她在無數個夜不成眠的夜晚,一字一句編織而成。

長久以來,先生知道得一清二楚,曾在孩子面前調侃她:「媽媽要去考博士喔!半夜都在用功!」其實,先生是很擔心吳宥樺的身體。

十六年前,吳宥樺罹患乳癌,歷經手術與三次化療,術後第二十一天就跟著志工前往印尼參與義診;後來還擔任送髓志工護送骨髓到中國大陸,搭乘的航班遇上颱風天,飛機震盪得很大,她顧不得自身不適,只祈求骨髓能順利送達,幫助受髓者;汶川大地震那年,一家人正忙著搬家,搬遷的疲憊還未消除,她又前往災區支援賑災。

一連串的忙碌,讓曾經重病的吳宥樺抵抗力一直偏弱,不時都在感冒。跟著吳宥樺參與訪視十年的陳慧樺不捨地說:「莫拉克風災後她也是在感冒,白天忙完,晚上吊點滴,隔天又繼續忙。」就如同平時鼓勵個案樂觀面對逆境一樣,她告訴自己:「生命無常,身體還有用時,就要把握機會付出!」
全家人相互支持,走過負債的困境;也因為經歷過這段波折,讓吳宥樺更珍惜眼前幸福。(相片提供:吳宥樺)

念寬心開闊 緣定慈濟路

吳宥樺尚未進入慈濟前是以家為重的婦女,過著相夫教子的平凡生活。1986年從事建築業的先生遭朋友拖累,積欠一千多萬元債務,負債期間還不時有人拿刀恫嚇討債,讓她驚魂未定。

她埋怨先生對朋友言聽計從的個性,讓一家六口陷入愁雲慘霧,為了讓生活盡早恢復常軌,她繃緊神經四處籌錢,卻也從人們的淡漠態度中,看盡人情冷暖,「那時候,我鼓勵先生堅強、振作,自己卻愈來愈憂鬱,很少出門也不敢見朋友。」

她在中午菜價便宜的時候到市場買菜,一如往常地用心將飯菜、水果準備妥貼,讓孩子仍可維持安穩的生活,大女兒敏感地知道家裏經濟困窘,還拿出零用錢貼補家用。「要不是為了四個孩子,真的很難撐過去。」

1988年,家裏的債務償還完畢,但是她的心裏還有著難以釋懷的怨,「我只想單純為家庭付出,沒有為非作歹,為什麼還會遇到這些事?」在此之前,她已因阿姨的邀約,定期捐款加入慈濟會員;此時阿姨再邀約她參訪花蓮靜思精舍。

恭聆證嚴上人對眾開示,有句話她記得很清楚:「上人說,『心寬一寸心胸就開,退一步海闊天空。』」吳宥樺覺得這句話彷彿是對著她說,「聽完以後,心情覺得好輕鬆!」那次,吳宥樺在車上結識了高雄資深志工黃瑞貞,開啟參與訪視的因緣,從此也一步步走入慈濟。

吳宥樺想做慈濟的心念很堅定,卻因為先生不認同,直到第八年才受證。「偷偷帶制服出門換,趕在先生回家以前把該做的家事做好。」如果不巧,訪視行程結束得晚,先生已經到家,「就要靜靜的走進廚房,趕快煮好飯菜,那幾天要乖一點。」

吳宥樺的性格直爽,過去有什麼不愉快,鮮少吞忍,「為了做慈濟,我在先生面前聲色柔和、身段放低,很怕他生氣。」這段期間有什麼委屈,都是在黃瑞貞的陪伴和開導當中,一步步走過。

尤其先生經歷過被朋友拖累的欠債陰影,對錢的觀念漸趨保守,「為了讓他有安全感,家裏的錢都讓他掌管,每個月我固定跟他領零用錢,再慢慢存錢捐出去。」漸漸地,先生終於支持吳宥樺做慈濟。
吳宥樺告訴自己:「生命無常,身體還有用時,就要把握機會付出!」(攝影者:莊慧貞)

情伴見友誼 感受力支持

曾為家庭勞心勞力也受過苦,讓吳宥樺對於在苦難中淬煉的女性,有著許多悲憫。罹患糖尿病、雙眼近乎全盲的葉女士,喪夫後獨自照顧三位女兒,她的個性敦厚善良,很受親友照顧;然而吳宥樺細膩地捕捉到葉女士偶有失意或心結難解,臉上少有笑意,思緒也很悲觀。

於是,吳宥樺經常到葉女士家中與她談天,體貼她的視力不好,總會透過肢體接觸,讓她感受到力量和支持;慢慢地葉女士的心情開朗,氣色也好轉許多。

「慈濟為印度洋海嘯賑災募款的時候,她還在女兒的攙扶下,走過大街小巷,來到我家捐款!」十多年的陪伴,早讓吳宥樺和葉女士建立起友誼;看到葉女士在受助過程中啟發善念,她有著難以言喻的感動。

一位女士因為吹毛求疵的個性,將家庭折騰得分崩離析;吳宥樺為了建立互信,曾連續與她談話十一個小時,「幾乎都是她在說話,而且講的內容不斷重複,臉色也好憔悴。」

幾個月後,吳宥樺順利邀請她做環保,接著又舉辦一對一的《慈濟》月刊讀書會,「我告訴她看完文章後,可以隨意分享自己的心得,無論說什麼我都會聽。」在長時間陪伴和開導之下,她慢慢走出陰霾……

一位案妻程太太每天辛勤打零工賺取微薄的生活費,一路照顧罹病的先生;儘管每天承受著先生的情緒,卻始終掛著笑容迎接每一天。「明明生活過得那麼苦,她的臉上卻永遠都是笑容,也從來沒有聽她嘆息或抱怨,這給我很大的鼓勵。」

志工們來到那瑪夏區民生國小,探視幾位案家的子女;山裏的孩子純樸乖巧,讓吳宥樺疼入心。(攝影者:林炎煌)
從前,吳宥樺的視野專注在自己的家庭,「個性很龜毛,每天都要跪著拖地,客人離開又會再拖過一遍;晚餐一定要四菜一湯,吃飯的氣氛很講究。」投入訪視後,舉凡社區發生的大小意外或災變,只要慈濟一動員,總是可以看到她的身影,「表面上是個案們接受幫忙,其實我從他們的身上學到堅強和毅力!」

吳宥樺國小畢業後就因為家貧未能再求學,近幾年社工舉辦的訪視研習,經常邀請具有助人專業的師資授課,每堂課她準時參與、認真筆記,聽得津津有味;一次講師在課堂上講解社會資源的法條、補助條款等資訊,她聽了受益良多,還主動跟講師索取檔案,收藏研讀。

2008年,吳宥樺經過十多年來的點滴存款,終於順利圓滿了為一家六口捐榮董的心願。而今,她正在實現另一個心願,「我想將二十多年來印象深刻的訪視故事整理成冊。」那是她用自身生命走進他人生命的證明,也是辛勤耕耘後,豐收的果實。

:鄭雅嬬 摘自:《慈濟月刊》第571期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