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級阿嬤 不被無常打敗

2014-09-02   | 蔡瑜璇 黃筱哲
看盡人生百態,歷經悲歡離合,仍擊不退阿嬤做環保的道心。(攝影者:方玉葉)
一雙眼睛從門口往外看對街市集的熱鬧喧嘩,好像看盡人生百態、悲歡離合;又好像引頸期盼、等待家人跫音的歸來。

郭黃招阿嬤今年已八十七歲,原在嘉義縣六腳鄉務農,二十多年前子女體恤父母大半輩子的辛勞,接雙親到臺南居住。當時已是慈濟志工的大兒子郭國益、大媳婦林慶品鼓勵父母做環保;鄉下人耿直單純,一聽到做環保可以幫助師父救地球、救人,便積極投入。

由於住家離黃昏市場只隔一條路,阿嬤與阿公會在早中晚三個時段巡視撿拾回收物,抓緊腳步,不放棄任何一樣可回收資源,返家休息時已深夜十一點多。憑著堅定的信念,每次回收的量相當可觀,環保車要一週三趟方能載完。

然而阿公在十多年前往生,隔一年後二兒子也往生,接連失去家人的阿嬤,頓失依靠,縱然不時以淚洗面,傷悲痛心,做環保的心念卻從不退轉。

愛別離苦 擊不退道心

小兒子之後也加入慈濟,每週二會到位於仁德的臺南靜思堂擔任文物志工,順路載阿嬤到環保站;多了法親的關懷,阿嬤的心情得以安撫。三年多前,小兒子因身體不適送醫急救,卻從此天人永隔。阿嬤再次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之慟,思念至親,使得原本退化的視力更為模糊,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
阿嬤每日出門前,會先跪在地板,向臥榻上的佛像頂禮,祈求眼睛能看清楚以利撿拾回收。(攝影者:黃筱哲)


慶品為提醒婆婆憶佛念佛,特請一尊阿彌陀佛聖像。阿嬤每日出門前,會先跪在地板,向臥榻上的佛像頂禮,祈求眼睛能看清楚以利撿拾回收,而手上的佛珠則成為夜間發亮的照明燈。

現在每到下午兩、三點,阿嬤會從二樓臥室緩緩爬到一樓,因膝蓋、脊椎退化無支撐力,身軀微顫,走到市場更為費力,需一手扶著攤位的檯面,才能維持身體的平衡。許多攤販看到阿嬤行動不便,會先整理好回收物,阿嬤只要拿到回收「寶貝」,便會開心地說:「感恩喔!佛祖會保佑,祝您生意興隆!」

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有多少人在遲暮之年,仍像阿嬤一樣堅持做環保,不被無常打敗?阿嬤教我們,即使是生命餘燼,仍有發光與發熱的價值。

婆媳升華 法親道侶

這日,媳婦慶品攙扶著郭黃招阿嬤到環保站。望著阿嬤步履蹣跚,背上的小丘彷彿是一輩子的責任,前半生為家庭付出,後半生為環保奉獻。

「老菩薩,好久不見!」志工一見阿嬤又驚又喜,連忙放下物品,熱情迎接。志工們笑稱阿嬤是早期元老,做環保的「國寶」,鼓勵阿嬤常來與大家互動。眼尖的志工見阿嬤流汗,趕緊遞上一杯茶水,法親之情超越血緣,讓長期寂寞孤單的阿嬤感受大家庭的溫暖。
一般人認為年老就要享福,而兒子媳婦一反其道,鼓勵父母身體力行付出,讓老人家發揮良能。(攝影者:黃筱哲)

林慶品回憶有次冬夜去看婆婆,那時寒流來襲只見她站在門口,包裹著頭巾,穿著外套,冷風陣陣吹,婆婆就直發抖,她驚訝地問:「怎麼不待在室內?」婆婆回:「我要等市場收攤,去撿紙箱回收。」

一般人認為年老就要享福,而兒子媳婦一反其道,鼓勵父母身體力行付出,讓老人家發揮良能;母子、婆媳之情已提升為法親道侶,從物質飲食的供養兼及精神慧命的長養,真可謂孝的真諦!

(文:蔡瑜璇、黃筱哲 摘自《慈濟》月刊第573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