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費大戶變成環保志工

2012-01-31   | 邱如蓮
邱雅雯每週五晚間走在商場街道做環保,以前老闆們歡迎她來購物,現在也歡迎她來收取回收物。(攝影者:蕭耀華)
移民香港,能繪出道地的美食和逛街地圖,邱雅雯卻始終找不到回家的路。直到她彎腰勞動、腳踏實地,才看見通往心靈故鄉的大道就在眼前。

阿嬤的激勵 回收分類更有力

天色漸漸暗了,邱雅雯規律的腳步停在一棟屋村外頭,一位雍容嫻雅的阿嬤,提著報紙、寶特瓶,正等著她。「阿嬤是自己到夜間環保點找我的,但她已經八十多歲了,所以後來我都在環保點開工之前,先來她家跟她收。」

阿嬤家境不錯,從地方報上看到慈濟環保的相關報導後,主動到高架橋下找到慈濟志工,就開始在家中做回收;女兒有時略有微詞,於是,阿嬤將寶特瓶洗淨藏在房間躺椅背後,不占空間,也不給女兒添煩惱。

「看到阿嬤這麼認真,就會感覺到很有力量。」邱雅雯說,自己怎麼可以輸給阿嬤呢?

在慈濟找到家 一改貪睡怕苦個性

2003年,邱雅雯隨著先生工作而舉家搬遷到香港;不用煩惱經濟的她,在先生上班、小孩上學後,「逛街、下午茶、看電影……我很會安排生活呢!」邱雅雯笑說,她絕對不會讓自己感覺到無聊,因此很快融入香港,道地的美食與逛街地圖,她清楚得猶如識途老馬。
邱雅雯定期前往住家樓下的pacific coffee收取回收物,並帶回家分類及清洗。(攝影者:楊志強,地點:香港九龍深水埗區荔枝角美孚新村,日期:2010/09/17)

然而,即便她已經會聽、會講廣東話,香港終究像異鄉,她找不到家的感覺。

2008年5月11日,邱雅雯走出百貨公司,見到一群身穿藍色制服的人;在臺灣繳了十多年慈濟善款的她,跟在他們後方,想著:「是慈濟人吧?」鼓起勇氣跟志工打招呼,答應參加翌日的浴佛典禮,才跟慈濟接上了緣。

「結果,隔天就發生了汶川地震。」邱雅雯跟著志工幫忙募款,也因為曾經任職護士,而加入香港慈濟人醫會,一步一步從培訓到受證為慈濟委員。

「在慈濟活動、聽到臺灣話,感覺像回到了家。」邱雅雯心裏產生了歸屬感,「但是我最大的罩門就是——做環保。」每次看見志工洗寶特瓶、搬報紙,做得汗流浹背,她就偷偷許願:「不要叫我做環保!」

當她回到臺灣參加慈濟營隊,課程安排了環保體驗,她第一次彎腰整理寶特瓶、疊報紙,心裏卻突然很踏實,「做環保的時候,深深感受到上人所說的『來不及』……」邱雅雯從此一改從前貪睡又怕辛苦的個性,把環保變成了她的最愛。

落實回收清淨愛 環保取代下午茶

每週五美孚夜間環保點架設好,邱雅雯與先生推著推車,來到附近的一家水果攤,收取老闆娘特意留下裝水果的箱盒。邱雅雯說:「有了這些箱子,我們回收來的報紙不用捆綁,便可以裝得很整齊。」

志工於香港九龍美孚新村設置夜間環保點,邀請社區居民響應環保資源回收活動,邱雅雯(右)向民眾宣導環保觀念。(攝影者:楊志強,地點:香港九龍深水埗區荔枝角美孚新村,日期:2010/09/17)
接著,邱雅雯順路來到一間中藥行,老闆徐先生在門口一角放上紙箱,收整街坊鄰居的報紙,用桌布巧妙遮掩,再放上銷售的中藥,將空間做最好利用。徐老闆說:「我這個鋪頭一個月租金要三萬元港幣啊!你去哪找這麼貴的店面放回收物喔!」

「三萬元港幣就大概是十二萬元臺幣,徐老闆的店鋪五坪大,光放中藥就已經空間緊張,還這樣支持環保!我們實在沒有放棄的理由。」邱雅雯說,身體的累總在此時化成滿滿歡喜。

無論來自何方,大家為了清淨家園而落實回收,讓她深刻感受到人心間那股單純的愛,可以將異鄉的寂寞變成故鄉的溫暖。

看到邱雅雯從消費大戶變成環保志工,過去受她「照顧」的商家、餐廳、髮型屋,紛紛蒐集回收物交給她,還有家咖啡店在每週五打烊時,將客人丟棄的塑膠飲料杯、報紙、過期雜誌,留下來給她。

現在,如果沒見到邱雅雯在家整理回收物,那麼她可能是在收回收物的路上,或在慈濟會所準備醫療義檢物資,或到個案家裏送上關懷……「做環保、做慈濟」已經取代逛街、下午茶,充滿了她的生活。

(文:邱如蓮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542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