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慈悅家的「吉祥三寶」

2012-12-21   | 陳柔潔
很多慈濟志工喜歡跟小慈悅玩。她不怕生,也從不大聲哭鬧,總是自得其樂在一旁,乖順地讓父母把事情完成。(圖:新加坡人文真善美提供)
「有爸拔瑪麻和小慈悅,喔!當然還有慈濟的師姑、師伯、哥哥、姊姊,教我學會感恩惜福,這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旋律琅琅上口的〈吉祥三寶〉,是幾年前紅遍中國大陸的曲子。一個蒙古爸爸面對小小女兒天馬行空的童稚發問,觸動舔犢情懷,遂爲女兒寫下「爸爸他像太陽照著媽媽,媽媽像葉兒托著紅花,你像種子一樣正在發芽,我們三個就像吉祥如意的一家……」

三人行 菩薩道共成長

「瑪麻,為什麽他要說excuse me?」三歲的小慈悅,正是童蒙初啓時,她仰起小臉問。原來身邊的志工剛剛打了個噴嚏。才聽完解說,小慈悅閃著黠慧的眼神,輕輕模仿噴嚏聲,又補一句:「excuse me!」好像用行動回應媽媽:我懂了!

小人兒問題多、學得快,難怪媽媽朱佩雲和爸爸林洋葆已經把她當半個大人,認真跟她講做人的道理。這個典型的雙薪家庭裏,父母不時要加班和出差,在一般工作日,孩子托給保姆照顧,晚間才接回家。儘管忙碌,孩子的教養責任却沒落下。

朱佩雲是職業婦女,也是家庭主婦,更是承擔慈濟志工的幹部工作,她身上經常就帶著三個包包:一個辦公包、一個裝手提電腦和慈濟文件、一個放慈濟制服(偶爾還有奶瓶和兒童衣物),下班後直接換裝參加慈濟活動或會議,是常有的事。身兼多職,卻依然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這個「超人媽媽」似乎洞悉了「把一小時當兩小時使用」的秘訣……

考驗 幸有佛法心甘願

身為虔誠佛教徒的林洋葆和朱佩雲,二十多歲就開始學佛和茹素,也深深認同啓蒙師父提倡的「佛化婚禮、佛化胎教、佛化家庭」。2002年註册結婚、2005年才行華人婚禮,除了打拼事業的務實考量,他們也不斷和家人溝通,逐漸讓雙方父母接受了素食婚宴的堅持。

新婚初期,夫妻倆有緣接觸了慈濟,因對兒童教育的興趣,他們在志工活動選項的表格中,直觀地勾選了「兒童班」。從陪伴孩子上課、游戲,到參與課程編排、帶動靜思語教學、手語團康......兩人性情爽直、言行活潑,相當受孩子們的喜愛。

正當夫妻倆滿心期盼著自己孩子的降臨,2005年朱佩雲却被診斷出罹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utoimmune Haemolytic Anaemia),不適合懷孕。「服用了一年類固醇,身體腫脹,簡直像變了一個人。」身體還沒調養好,2008年她發現自己的卵巢囊腫病情不容耽誤,急需動手術切除。

接二連三的考驗,患得患失的心情,說起那段「善惡拔河」的日子,朱佩雲慶幸自己有佛法的依歸,「深信因果,知道這是業障,就要甘願受。」這份逆來順受的「甘願」,讓她雖走得緩慢沉重,但方向堅定,更以「過秒關」的積極精進來做慈濟,為人群付出。

眼見三十五歲將至而膝下猶虛,夫妻倆打定主意:「沒關係,就把兒童班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好了。」就在婚後第六年,老天爺大概是看到和孩子們「打成一片」的他們就快變成「孩子王」,於是决定派小慈悅來「比劃比劃」。殊不知朱佩雲沒有因此讓自己閒下來,懷孕期間她幾乎從不缺席共修培訓活動,有好幾次捧著大肚子帶動團康,還被其他志工催促下臺。
朱佩雲是職業婦女,也是家庭主婦,更是慈濟北二區的互愛組長。經常下班後直接換裝參加慈濟活動或會議,是常有的事。身兼多職,卻依然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攝影者:蘇月嬌)


教養 自律與品德並重

兩個月大的小慈悅,已經被父母放在籃裏,挽在手上,出入靜思堂參加各項活動。一般家庭遵循的「新手父母守則」——比如父母跟著孩子作息跑,在他們家却非如此。

朱佩雲說:「完成家裏的責任,就要出來做事。有人說嬰孩半年內不要出門,我們沒有這樣的觀念。要祝福她健康啊!」小慈悅愛笑,哭只是肚子餓的訊號。起初朱佩雲每晚要起床兩次喂奶,有一天她「下戰書」:「悅悅明天就要滿月,滿月後夜裏要好好睡,別再起來吵喝奶。」還沒等她進行訓練,小慈悅自滿月起,一覺到天明。於是他們第一回合的比劃,雙贏。

很多慈濟志工喜歡跟小慈悅玩。她不怕生,也從不大聲哭鬧,總是自得其樂在一旁,乖順地讓父母把事情完成,有時累了,就在角落席地而眠,非常自在。朱佩雲非常感念志工們的成就,「看悅悅能安住下來,我們就儘量帶她來。」

林洋葆深信「境教」的無聲說法:「來到靜思堂,這個環境、氛圍和磁場已經在教育著孩子,別看孩子年紀小,她可是默默在吸收。」夫妻倆堅持不使用嬰兒車或推車,「父母在後邊推,孩子坐在車裏,卻感受不到父母的陪伴;我們從小把她放在籃裏,讓她可以看見我在旁怎麽提著她。」林洋葆認為個中差異很大。「在推車坐兩三年,習慣被人服侍了,孩子長大後也感受不到父母是怎麽辛苦地把她栽培起來。」

他們多年來投入教育志業,也是為了培養自己對每個孩子一視同仁的情操,對自己的孩子才不會過度寵溺和嬌慣。林洋葆總是循序漸進地培養小慈悅自立自律的生活能力,「孩子從學習翻身、爬行、走路到奔跑,這是必經的過程,讓孩子在嬰兒車裏跳著走,其實就是剝奪了孩子在學爬時協調四肢、鍛鍊頭腦的寶貴機會。」因此,即便可能會弄髒桌子,但他們依然把湯匙和叉子交到孩子手上。

對孩子的教養,不外乎「一切遵循大自然的法則」,夫妻重視人品教育甚於贏在起跑點。「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習性和佛性,上人說孩子有無限潛能,不要擔心他會不會怕痛怕高怕餓,不吃肉是否不健康......這都是自我侷限。要相信他是個好孩子,也要把他當作一個好孩子來教育。」

孕育 平常心度生死劫

「記得上人曾開示,即使是乘願再來的人間菩薩,如果沒有給他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因為所繫的緣分,也會被業力牽引。」早年就接觸《地藏經》的朱佩雲,對「因緣果報」深信不疑。

在父母反對素食婚宴時,朱佩雲曾兩、三年不間地虔誠誦持《地藏經》,為父母植福,終獲家人認同;在懷孕期間,她無論多忙碌,堅持每天誦持《地藏經》,期盼著來轉世的不是冤親債主,而是來報恩或作同修的人間菩薩。

其實小慈悅降生時,正是朱佩雲的生死劫。她雖然聽從醫生的勸告,放棄自然分娩,但由於她的體質特殊,在剖腹後才發現子宮肌肉不能正常收縮,全身流失了四分之一血液。「當下就要做一個決定,拿掉子宮,保住大人。」彼時情况危急,林洋葆仍歷歷在目。

過後他們從醫生口中得知,朱佩雲失血嚴重,如果她採取自然分娩,連醫生都沒把握可以臨時調用手術房和開刀,並且還有可能引發她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症,紅血球破壞得更快。

面對病苦、産難,朱佩雲以平常心看待,沒有絲毫怨懟,但船到橋頭自然直,總有貴人及時出現。「一切都是隨順因緣,順利度過。」其實今日細說從頭,才知道步步驚心。

朱佩雲透露,婆家從事養猪行業,自己的父母也曾參與宰殺鶏鴨和打獵活動, 自知殺業深重,「幸好有師兄的接引,否則自己家裏全無佛緣。」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她不僅自我警惕要更精進,也希望為今生來結親子緣的孩子,助緣鋪路。「一切都是好因緣,一切都要感恩。」

以理引導 父母需重身教

眼見朱佩雲吃得少、睡不够,「拼命」做慈濟,讓同是社區幹部的陳碧慧感到不捨。「她責任感很強,也很關注志工們的心靈成長,連助念她都想辦法要來陪伴。」有時他們夫妻倆晚上需要加班或開會,法親們都樂意幫忙帶孩子。
林洋葆和朱佩云都在社區承擔了多項重要職務,雖然事業、家業、志業繁忙,他們堅持守在教育志業,從早期的兒童班到如今的親子班,十年來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自己也受益匪淺。(攝影者:蔡長盛)


陳碧慧讚歎:「他們家教嚴正,但孩子很貼父母的心。悅悅會跟媽媽撒嬌說,瑪麻我愛你,瑪麻你可以kiss我嗎?」

「一切都要從感恩開始。」朱佩雲懷孕時搭地鐵,經常遇到好心人讓座。「我每次都很感恩,悄悄跟他敬禮,然後對著肚裏的孩子說,你以後也要心懷感恩地對待別人啊!」

每日三餐前,小慈悅眯眼合掌,放聲大唱〈供養歌〉或〈感恩歌〉。不隨便收取別人的贈予,但手上若有好吃的,她一定會給父母留一份。小慈悅曾看過非洲饑荒的畫面,糧食不敢輕易浪費,但對於「省水省電」的叮嚀,對一個三歲孩子而言,凉凉的水,誘惑不小哇......

有一次小慈悅趁媽媽不在,玩水淋得一身濕,結果被重罰。小慈悅淚眼汪汪,爸爸按捺著心疼,但夫妻對此早有默契,黑臉白臉不同時出場,媽媽教得有理,爸爸就只關心,不參與。

林洋葆和朱佩雲很重視「跟孩子說道理」,讓孩子在回憶、叙述錯誤的情境中,引導她反省和分辨是非對錯。林洋葆會帶小慈悅去商場,接觸花花世界,再教育她:「悅悅你看看就好,這個家裏也有喔!」「悅悅,這個要和其他人分享。」於是有一次當林洋葆在男裝部流連時,身邊突然冒出一句:「爸拔,你看看就好,不要亂買東西。」

難怪上人說父母是孩子的模!林洋葆莞爾一笑,卻無比認真地說:「對,孩子可能只是反射性地重複你曾經說過的話,並不很瞭解其中的意義。但這就像一顆種子埋在孩子心裏,將來她長大了,種子發芽,自然會根植在她生命裏。」當有一天孩子轉而提醒父母時,「我們也要勇敢地跟孩子認錯。」

營造 美善環境共成長

可愛的小慈悅拉著裙子,來到爸爸跟前翩翩轉圈。林洋葆給她鼓掌,「這是從親子班學的,要及時贊美和肯定。 」小慈悅還愛畫畫,雖然沒人看得懂畫裏乾坤,爸爸還是很賞臉地在臥室最顯眼的墻上,給她一張張貼紙。

這小小的軀幹裏,真是隱藏著一天天成長的神秘小宇宙啊.....

小慈悅不會有其他兄弟姊妹。父母都知道獨生子女普遍上不善交際的性格盲點,很早就讓她融入慈濟大家庭,教育她把其他孩子當成手足,把其他家長當作自己的長輩,引導她布施和分享。

「為了讓悅悅有一個美善的成長環境,我們也要常常來參加慈濟活動,不能懈怠啊!」林洋葆笑言:「到底是誰在成就誰,都算不清咯!」
無論在靜思堂或社區都很自在的小慈悅,跟著爸爸媽媽參加入經藏活動,比手語、唱誦經藏、繞佛繞法等等,她都學得有模有樣呢!(攝影者:王綏喜)

有句西諺說:「一個人走,走得快;兩個人走,走得遠。」至于三人行?孔夫子說:「必有我師焉。」

林洋葆和朱佩雲這對「么兒和長女」的結合,因佛法熏陶,避開了「火星撞地球」的局面;而十年來投入慈濟,生活節奏早已融匯其中。「走了十年才發現是我們需要慈濟,不是慈濟需要我們。」

如今,慈濟菩薩道上,有大手拉小手。「作為父母,我們已經傾力給她我們能給的,我們一直保持正念,接下來就看她的造化了。」種好因,結好緣,期盼一日因緣成熟,終得善果。

(文:陳柔潔 摘自:《新加坡慈濟世界》第51期 2012年8月)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