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228 遺愛饋慈濟

2014-02-21   | 鄭茹菁
臺北縣海山分局警員歡送廖駿業分局長榮調合影。(照片提供:廖駿業家屬,地點:臺北縣,日期:1950年)
當海風吹過太平洋,定居加州的杜和珀眺望遠方,深呼吸「故鄉的味道」,其實她更想念的是臺灣海峽的海風,彼岸的彼岸方是她真正的故鄉。過去傳說的海峽兩岸故事以悲情敘述居多,主題大半糾結在離鄉背井半世紀的氛圍,然而,廖駿業及杜和珀夫妻兩邊家族的故事卻跳脫陰霾,用正面的態度改寫「異鄉人」的宿命。

1980年,廖駿業遺言囑咐子女:「將來有能力時,要興學辨教育,多建圖書館。」以彌補他年少失學,借書困難的遺憾。2013年底,因受到慈濟志工張揚舜接引參加慈濟活動,進而感動捐款。之後,杜和珀和子女謹此代表廖、杜家族將善款及股票捐給佛教慈濟基金會,以護持教育志業,完成廖駿業的遺願。

官宦之後 廖氏耕讀傳家

故事主人翁廖駿業祖上源自黃河流域,1367年,廖家祖公奉元朝天子之令赴廣東連州任太守,上任途中得知明太祖朱元璋攻陷廣東及福建,改朝換代無法到任,兵荒馬亂回莆田不易,遂落籍湖廣交界的山區,從此以耕讀傳家,祖公就地購置祖田,每年祭祖掃墓,廖家族人都可分到一份錢糧,如有在學學子則可分雙份錢糧,藉此鼓勵後人重視教育,慎終追遠。

廖駿業於1904年出生在湖南臨武,幼承父蔭祖澤生活無憂,四歲入私塾,因讀書過目不忘而有「小神童」之稱;八歲的時候,經歷母舅參加孫中山號召的二次革命以推倒袁世凱,事敗後母舅被湖南都督判殺,株連族人三百餘人,這個慘案對廖駿業造成相當大的影響,養成他悲天憫人的人格,這個背景為他日後在228事變中力主和平的角色埋下伏筆。

九歲喪父,廖母為資助母舅革命賣盡田產,家道中落,全靠祖母含辛茹苦撫養三個遺孤。當廖駿業十一歲自湖南臨武髙小畢業,無錢繼續深造;然因廖家族人重視教育,求知若渴的他不斷借閲中西書報雜誌,努力自修,注意時事。

十九歲在家鄉擔任小學老師但心嚮革命,二十一歲不告而別去廣州報考國民政府革命軍總司令部憲兵團,錄取為二等憲兵。二十二歲,廖駿業隨國民政府革命軍北伐,在決定性的南京近郊「龍潭之役」中,據高地揮舞高大的黨旗以鼓舞士氣,智勇雙全獲連長推薦入軍士教導隊受訓,升士官班長。

二十四歲,隨國民政府革命軍赴山東,接收膠濟鐡路沿線從青島到濟南的日軍設備。此後幾年,畢業於中央陸軍官校,經由不斷進修而官階漸高。三十六歲升少校副營長,兼福建南平警備司令部中校警務主任 。1942年5月,承蒙團長夫人介紹,與杜和珀在福建南平結婚。
廖駿業、杜和珀夫妻合照。(照片提供:廖駿業家屬,日期:1942年)

身逢228 和平保衛臺南

抗戰勝利之時廖駿業已四十歲,1947年2月28日,臺北發生228事變,廖駿業時任憲兵營長駐軍臺灣臺南,立即召開臺南陸軍、警察及憲兵聯合會議,決議「公推當時臺南軍階最高的陸軍上校為總指揮,嚴守軍紀,避免衝突,安撫民心」。廖駿業聲淚俱下力勸228事件領袖人物以二十餘萬市民生命財產為重,部份市議員如許丙丁等亦聞之落淚,表示「都像廖營長這樣,問題就不存在了。」

廖駿業派不帶武器的憲兵與市議員編組進行宣導安撫,出發未及兩小時,臺南恢復平靜。因廖駿業堅持和平政策,臺南市得以全身而退,事後臺南市民感恩德政,將境內一條街改為「衛民街」;事過境遷,郵政恢復之後,身處福州的杜和珀收到大量家書,原來廖駿業對和平政策並無把握,他每天寫一封信回家,萬一不幸遇難,杜和珀可以據此推算廖駿業的忌日。

四十三歲升上校副團長,駐守雲南昆明。四十四歲代理團長職務數月,適逢金圓券貶值,民生益發艱難,廖駿業積勞成肺結核,就此以憲兵上校 (相當於陸軍少將) 身份正式退役。

四十四歲的廖駿業結束二十三年軍旅生涯,㩗家眷到湖南臨武祭祖,隔週遭逢共產黨進駐臨武,因「前國民黨軍官」身份敏感,連忙帶家眷回福州避難,隻身前往香港尋找嫁到香港的妹妹廖富梅。買了一張從香港出發,停靠髙雄,再轉往福州的永生輪船票,打算停靠髙雄時靠昔日在臺灣的人脈下船進臺灣。

永生輪在髙雄靠岸時,巧遇舊屬上船檢查證件,廖駿業穿著昔日軍服隨舊屬下船,幾經周折才得以赴臺南見妻舅薛永彬,北上求職的二十一個月當中前後待業十四個月,先後在臺灣省警務處、警察分局及臺南市府等單位短暫任職。
廖駿業家人合照。(照片提供:廖駿業家屬,地點:臺北,日期:1956年或1957年)

驚險逃難 相逢恍若隔世

廖駿業的妻子杜和珀於1921年出生在河北天津,畢業於福建師範學院附屬中學,會說國語、上海話、福州話及閩南語,有語言天份,為日後移民到臺灣、美國奠定良好基礎。出身海軍世家福州望族,杜和珀的好幾位姑丈留德、留英,叔公曾任北洋政府海軍總司令,海軍總長兼代理國務院總理。因為家學淵源,杜和珀除了堅強之外,還有巾幗不讓鬚眉的志向,這也是她慧眼相中軍官廖駿業的理由吧!

1949年7月,杜和珀與解甲歸田的廖駿業㩗二子去湖南祭祖遇事,一家四口急返福州,廖駿業隻身離開。同年10月,共產黨進入福州,杜和珀在家躲了半年多,不敢報戶口,因為身為前國民政府軍官眷屬,自動去共產政府報戶口是自投羅網。

1950年初春,杜和珀決定帶全家冒險偷渡去香港。當時只有一張經過她叔叔精心塗改的雲南身份證,沒有福州戶口,無法申請路條旅行證件,也無法申請入港證。她以一個人七兩黃金的代價 (幼兒半價)參加由「老闆」領隊的旅行團,同行的旅伴約有五十人。

因為杜和珀會暈船,必須捨水路走旱路,旅行團取道福建南平、江西上饒、廣東廣州,繞道去香港,臨走前一天,杜母表示不願走,最後一天才說的原因是:「早講的話,妳一定不肯走,妳留下來凶多吉少。」

長女被留下來,因為杜和珀只有兩隻手,無法同時帶三個幼兒加一件隨身行李。老闆告戒杜和珀:「小孩是活行李,你只能再帶一件小號行李。帶多了走不動,團隊只有拋下妳。」事後回想,杜母不走其實是為了掩護杜和珀。

一行三人隨團坐船去福建南平,為掩飾身份,杜和珀故意蓬頭垢面,背一歲半的次子,牽剛滿四歲的長子,自稱丈夫去南平後失聯,母子三人去尋夫。母子三人隨團坐大卡車到江西上饒,同行的有一個婆婆帶着兒子,沒帶媳婦,杜和珀佯裝媳婦的樣子和他們混在一起,長子也跟他們混熟了,彼此好像一家人。有一次差點被識破,領隊「老闆」非常仗義,用很值錢的旅行團大卡車作担保才勉強脫身。

隨團到逹九龍邊界羅湖橋檢查站,無合法證件者過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杜和珀不得已將長子託付給路上認識的婆婆,好心人帶著長子過關後慢慢走遠,杜和珀背著次子正排隊受檢,走在前頭的長子看媽媽沒過來,急得回頭大喊:「媽媽!」,杜和珀急中生智,一把搶回塗改過的雲南身份證,假裝心疼兒子般地喊叫追趕 :「兒子呀!等一等,媽來了。」狂奔衝過分界缐,心情一鬆腿一軟跌坐在地上,就這樣偷渡成功了。

杜和珀到香港找到堂兄杜聿中,得知廖駿業在臺灣任臺北縣警察分局分局長,可以為母子三人申請入臺證。1950年5月,杜和珀㩗二子坐輪船到臺灣,分別十月的夫妻相見恍若隔世。
廖駿業著軍裝照。(照片提供:廖駿業家屬,地點:臺北,日期:1947年)

克勤克儉 強調自助天助

1953年4月,前臺南市議員陳天順聘廖駿業任職臺灣省總工會,全家五口遷臺北。陳天順騰出一間八坪大的房間作宿舍,此去多年全家舖草蓆睡地板,用舊屬送的竹桌椅,三家十幾口人共用一間廚廁。

為讓孩子安心讀書,廖駿業親手搭竹架種蔓生的長春藤遮住西晒的太陽,親手裝紗窗打殺蟲劑驅蚊,等毒氣散掉才讓家人回屋;為了省油錢,一不小心炒過頭就會把「青菜」炒成「黃青菜」,那是廖家飯桌上最常見的風景,廖家小孩日後回想那盤黃青菜還是忍不往愁眉苦臉。

學校合作社及校門口的零食攤香味撲鼻,廖家小孩只有嚥口水的份,有時把胃都餓痛了。小孩長得快,衣褲老是嫌太短,接一塊不同顏色的布料上去,是廖家獨有的「發明」;長子穿不下的衣服傳給次子,次子穿不下的傳給次女,女生穿著男生的長褲去上學,老師同學都見怪不怪了。

冬衣不夠暖,小孩縮著身體躱北風,有時把心臟都縮痛了。生活困難縮衣節食,有時領教會或里長發的救濟食品或舊衣物,可是小孩讀書的費用絕不吝嗇。廖駿業經常吿戒子女:「我們避難在臺,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只有好好讀書才有前途。」

1956年,前臺南仕紳蔡培火聘廖駿業到紅十字會兼職,隔年改聘杜和珀上半天班,父母打工養家,大小孩負責看護小小孩。1964年,杜和珀改上整天班,月薪臺幣七百元,廖駿業照例每月把薪水袋交給妻子主管家庭財務。

杜和珀把兩份薪水平分成兩份,上半個月用一份,設法捱到下半個月才敢動用另外一份。有時月底要向熟識的商家賖帳,每個月拿到薪水的第一件事是付清借款,因為「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為養育五名子女,廖駿業一直工作到七十三歲才從臺灣省總工會退休,七十六歲因肝癌病逝於臺北。

1970年,廖家長子在臺北任大學助教時申請到美國碩士班的入學許可,美國每年的學雜費美金二千四百元是長子兩年多的薪水,自費留學看似不可能。感恩蔡培火預付杜和珀兩年半的薪水,感恩母舅薛永彬遺屬出借死亡撫恤金,再加上杜和珀標了兩個民間金融互助合作會,長子才如願到美國留學,1977年得機械力學博士。

1975年,么女申請到美國研究所獎學金,但么女想轉學到名校讀志趣相合的科系,長子媳撥部份獎學金資助么女圓夢。一年多後,次女想自費留學,么女毅然轉學到一個有奬學金的學校科系就讀,把長子的獎學金讓給次女,後來次女得統計及電腦碩士,1984年么女得環境工程博士。

次子大學畢業後在臺就業,屢獲好評事業有成。長女成長在大陸,聰慧過人,在求學及就業期間屢獲師長表揚,廖家兄弟姊妹在捉襟見肘的求學生涯中彼此扶持。
杜和珀與兒女合照。(照片提供:廖駿業家屬,日期:2011年)

捐款慈濟 護持教育志業

廖家人發願多作公益,不分省籍,不分移民先後,不分種族,不分政治意識形態,不分宗教信仰,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如此理念與慈濟不謀而合。

又因杜和珀幼隨父母虔誠禮佛。早年曾隨紅十字會到花蓮開會,得知慈濟證嚴上人向軍方洽購土地為完成建醫院理想,獲知上人在花蓮修行時住過簡樸的小木屋,讓她非常感動!

1994年,杜和珀在美國昄依佛門。2013年11月,杜和珀與次女在美國加州參加華人財經菁英論壇演講會,偶遇一慈濟人,向他表示回饋社會的心願,經由慈濟志工的接引,就此與慈濟結好緣、捐榮董。

一生好學的廖駿業雖然生於殷實之家但家道中落,再加上成長於亂世而飽受失學之苦。1980年,廖駿業遺言囑咐子女:「將來有能力時,要興學辨教育,多建圖書館」,以彌補他年少失學,借書困難的遺憾。

聰明能幹的杜和珀長年開源節流硬擠出一點積蓄,菩薩保佑近二十多年受惠於投資正確,漸有能力回饋社會以完成廖駿業的遺願。杜和珀和子女謹此代表廖杜家族將善款及股票捐給佛教慈濟基金會,以護持教育志業,完成廖駿業的遺願。

走過大時代,嚐盡人間至深悲苦,總是不放棄對人間美善的堅持,如今廖駿業遺愛人間的善舉,將幫助許多貧困學子接受教育,進而開展光明的人生。

(文:鄭茹菁 美國拉斯維加斯報導 2014/02/2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