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柔和聲 引我入宗門

2014-10-03   | 吉本富美
《三十七助道品》成為慈濟志工林靖娥(右二)僑居日本生活中最大的精神支柱,上人柔柔的聲音時時撫慰著異鄉遊子心,《慈濟道侶》、《慈濟》月刊更繫起與故鄉的一份情緣。(攝影者:邱淑惠 地點:日本北謙倉建長寺 日期:2014/03/09)
《三十七助道品》成為慈濟志工林靖娥僑居日本生活中最大的精神支柱,上人柔柔的聲音時時撫慰著異鄉遊子心,《慈濟道侶》、《慈濟》月刊更繫起與故鄉的一分情緣。學商的林靖娥,婚前曾在臺北公司的財務部門擔任會計工作,那段初出社會、無憂無慮的職場生涯,是她人生中一段美好珍貴的回憶,當時所結識的幾位同事都成了一輩子的好友,如此因緣讓林靖娥走入了慈濟世界......

遠嫁東瀛 繫緣慈濟

1975年林靖娥結婚後隨日籍先生定居神奈川縣的橫濱市。70年代的日本很少有臺灣人,對於一個二十多歲、語言不通的女孩子而言,從快樂規律的職場生活,一下子進入到陌生國度的家庭主婦生活。

在異鄉國度生活與文化的隔閡,林靖娥在子女相繼出生中逐漸適應,忙忙碌碌的相夫教子居家生活,日夜重覆又單調;當時先生忙於工作,又經常到國外出差,無親無友可交心舒解的境遇,在情緒低落時每每讓她倍感孤寂。因此,每次回臺省親之際,都會抽空找從前的同事、朋友見見面、聊聊天。

有一次在林靖娥返臺,在敘舊閒聊中,從前一起工作過的林勝勝是當時和她是非常要好的同事,林勝勝了解到遠嫁東瀛的同學在異文化生活的苦惱,於是已經是慈濟志工的林勝勝本著慈濟精神說慈濟,不但拿了《慈濟道侶》、《慈濟》月刊給她,還送了一套證嚴上人講解的《三十七助道品》錄音帶,也提到上人想在花蓮蓋醫院的宏願,心地善良的林靖娥當下起了善念,捐給了慈濟的第一筆善款。

回到日本,《三十七助道品》成為林靖娥僑居日本生活中最大的精神支柱,上人柔柔的聲音時時撫慰著異鄉遊子心,《慈濟道侶》、《慈濟》月刊更繫起與故鄉的一份情。
當慈濟日本分會籌備之初,創辦人謝富美也發出邀請函給林靖娥(右),請她加入陣容共同策劃。藉由學商專長,逐漸承擔起分會財務會計的工作。(相片提供:林靖娥)

行善行孝 肩併同行

1998年,林靖娥的先生因工作關係派駐香港,林靖娥經常日本和香港兩地奔波。居港的日子比較悠閒,照顧先生生活起居之餘,把握機緣,投入當地慈濟活動,參與過沙田醫院和竹林禪院的定期老人服務,如陪伴、剪髮、年節助興等慈善活動。隔年,臺灣發生了驚天動地的921地震,林靖娥即加入在香港天星碼頭、裕華百貨公司等地的街頭募款行列。

然而,人生無常,一向身體健朗的婆婆,竟然突然中風倒下,輪椅生活需要照顧,林靖娥便與先生初搬回日本,也因此提早辦理退休侍奉母親。

由於居家地緣的關係,神奈川縣橫濱市的中華街便是一處很好的福田。有佛緣的人大多會拜觀世音菩薩,當時中華街有一所「中華佛教會」供奉著觀世音菩薩,許多善男信女會前往膜拜祈願。林靖娥徵得住持同意,定期前去擺放慈濟文物。

臺灣印順導師創辦的福嚴佛學院現任校長厚觀法師,當時正在東京大學深造,因緣殊勝,也曾在大家舉行共修時說法講道。橫濱地區的會員,在大家相互接引、形成一股善的力量中逐漸增加。
「甘願做,歡喜受。」時時掛口中的林靖娥(左),只要慈濟需要人手,都總是義不容辭地悄悄出現。居家關懷、醫院訪視、義賣活動等,善用工餘時間熱心參與。美國卡崔納風災、南洋海 嘯、海地震災、日本東北大地震等街頭募款,也都可看到其身影。(攝影者:吳惠珍 地點:日本分會 日期:2011/03/17)

勤耕福田 廣結善緣

當慈濟日本分會籌備之初,創辦人謝富美也發出邀請函給林靖娥,請她加入陣容共同策劃。藉由學商專長,逐漸承擔起分會財務會計的工作。日本分會成立初期,會員很少,大家開始分頭廣招。「甘願做,歡喜受。」時時掛口中的林靖娥,只要慈濟需要人手,都總是義不容辭地悄悄出現。居家關懷、醫院訪視、義賣活動等,善用工餘時間熱心參與。美國卡崔納風災、南洋海嘯、海地震災、日本東北大地震等街頭募款,都能看到她付出的身影。

年逾六十的她,偶而也會感嘆歲月不留人,有些親人好友相繼離世後,近幾年來,她特別著重於法親之間的關懷,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行於菩薩道上。

「沒想到這輩子會在日本落地生根,有機會進慈濟做善事,也算是回饋臺灣鄉里、自我修行的一種方式吧!」菩薩道上一路走來,先生總是默默地支持著她。她的先生中文說寫俱佳,夫妻之間溝通無礙,他們的住家也曾提供給橫濱地區,做為大家讀書精進的共修處。

「上人的大智慧像是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人生的正確方向,大家應該好好把握機緣,聞法要入心,並且知福更要惜福。」林靖娥十分敬佩上人「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理念,從來就不起退轉心,她以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的心念精進,自謙不擅言詞的她認為起而行及實踐真理更重要。【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吉本富美 日本報導 2014/08/2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