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不滿族 苦中知福知足

2015-06-20   | 林淑懷
來自緬甸慈濟志工王棉棉(左),抱著學習的心回來充飽能量帶回去。(攝影者:葉國梁,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5/06/15)
「2008年認識慈濟,2010年進入聯絡處當職工,2013年受證慈濟委員;這是第二次來臺灣,抱著學習的心回來充飽能量帶回去。」來自緬甸的學員王棉棉謙虛地說,自己以職志合一的身分,來花蓮參與6月14至19日海外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年輕秀氣的王棉棉笑說:「這環境讓我感覺穩穩的,所有的人事非常樸實,很適合我的個性……」從讀書會認識慈濟,開始做起翻譯志工,她體驗能協助人的快樂,堅持不懈走菩薩道。

得白米不易 轉知足少欲

還沒進入慈濟以前,王棉棉說自己也是不滿足的一群,計較別人比自己擁有的多。自從進入慈濟,薰陶慈濟人文後,比較能夠用同理心去看待人事,為人著想,一如稻田發放,看到農民辛苦在耕種,才知道一碗白米飯原來是得來不易,才開始懂得珍惜,不再浪費米粒。

投入志工,學會攝影技術,對佛法認知也多了,小時候媽媽總會帶著他們姊妹三人去佛寺拜拜,祈求保佑身體健康,考試得名,接觸上人的法才知道要求的是「精神敏睿,學會轉念」,知足少欲就是幸福。

正處於發展中國家的緬甸,娛樂場所變多了,隨著讓人生起欲望的產品也增多,年輕人追求流行物品的欲念也愈強烈,王棉棉期望自己更要珍惜年輕,多承擔,多把簡樸的人文觀念帶給更多年輕人。

孩子一念善 化前進動力

投入慈濟,感動王棉棉的故事很多,也是她堅持自己,樂於做慈濟的動力。提起個案中一位小朋友的故事,王棉棉讚歎地說,「社區舉行個案聯誼,小弟弟都會來參加,志工帶動靜思語活動,他總是笑臉盈盈主動的舉手回答參與互動。」

一次去到他家,才知道原來小弟弟的爸爸已經往生,他跟著媽媽兩個人租屋居住在不到三坪大的小房子裡,媽媽患有肺結核病長期臥床,志工則長期給予陪伴關懷。王棉棉說,小弟弟會主動幫忙照顧病中的媽媽,還會升火煮飯,環境迫得他無法享有一般小朋友的童年時光,但也不曾聽他抱怨過,他沒有叛逆也不會自卑,臉上總是顯露純真笑容。
出生緬甸仰光的王棉棉,從讀書會認識慈濟,開始做起翻譯志工,她體驗能協助人的快樂,堅持不懈走菩薩道。(攝影者:葉國梁,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5/06/15)

每回在回家路上,常會遇到一位嚼檳榔的大叔,小朋友看到了,總是耐心提醒著大叔規勸他戒掉檳榔,還說:「我們臺灣的師姑有說,嚼檳榔會得口腔癌!」大叔不高興的回他:「你來當老大呀?」

一次又一次的規勸,無形中那位大叔,也因為孩子的誠心而感動了他,後來也真的戒掉了檳榔,並認真工作,老闆甚至把一間分店,交給了這位大叔經營管理。

王棉棉問小弟弟:「有沒有想到將來要做什麼?」孩子說:「將來我要做工照顧媽媽,還要協助師姑們。」小小的年紀,萌生善念足以改變人心,給了王棉棉很大醒悟,無論在志工路遇到什麼逆境,都要以這小弟弟的勇氣為學習的典範。

學習好方法 度人有辦法

比較第一次來受證委員的心情截然不同,王棉棉說:「課程安排非常受用,就像講師蔡岱玲分享莫三比克,雖然當地是很窮困的國家,一樣能帶動起當地志工行善,學習一念善心助人,如佛法教育人人要走入人群,付出無所求度化眾生。」

王棉棉也要學著蔡岱玲的方法,人間菩薩無所不度。她說,相較於緬甸當地,也有很富裕有愛心的人,比如稻種發放時,志工會教導農民存得一把米匯聚點滴的愛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只是礙於當地習俗,多數人的觀念,則願意把錢捐給寺廟供養法師得到真正的功德。

受證前,因為要做委員得要募心募款,王棉棉總覺得是一件很害羞的事;特別要跨出那第一步說「錢」實是不容易,課堂中聽到美國團隊分享募心募款時,也學習他們藉由活動,進行社區與社會關懷的好方法,得到好的回饋。

過去的個性悲觀且多愁善感,如果沒有參與慈濟,可能還是懵懵懂懂在空過人生,也因為真實感人的生命故事,讓王棉棉體悟:「心靈富有就能知足」的正能量,同時提醒自己慈濟路上,要堅持不退轉。【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淑懷 花蓮報導 2015/06/1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