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教岩 過帶就像打佛七

2013-04-09   | 林淑懷
人文真善美攝影志工施教岩(左),每星期五固定為臺中靜思堂工地記錄建築進度,圖中地點是他拍攝的靜思堂前面的加油站屋頂。(鍾江波提供)
從整理影帶「過帶」資料,和學習攝影寫圖說過程中,施教岩看盡世間萬象、坎坷起伏的人生故事,尤其在生命遞減、邁入晚年的當下,他常慶幸自:「已年近七十,能做是福氣,不做等於是丟棄,若沒辦法做,人生有如『廢棄』。(閩南語)」

快門一按 竟是父親告別照

每星期三施教岩會揹起簡單行囊,搭著公車,來到大愛臺中部新聞中心,整理志工拍攝的影片,作「過帶」工作,從影像中,他看盡了人生無常,更加珍惜這退休後仍有用的人身。

當兵那一年,因為大哥升級當爸爸,施教岩為了完成父親首次當爺爺的心,買了一臺傻瓜相機,為周歲的姪子拍「成長」寫真集,從此愛上拍照。

作了爺爺的施爸爸,心情特別歡愉,有一天他對施教岩說:「我也來拍一張!」施爸爸快速換上西裝,打好領帶,年輕時教漢文的他,手拿著康熙字典,站在家中的大廳門口,施教岩快門一按,很莊嚴的一張照片,竟成為後來告別式的遺照。

九二一地震 第一次當志工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時,中部地區房屋倒塌,許多電信設施也因損壞而中斷。在中華電信上班的施教岩,雖是全心投入工作崗位,仍然渴望參與救災。

一天午後,他與太太來到臺中戰車基地慈濟大愛村的臨時辦公處,主動向慈濟志工羅明憲說:「我是專業電工,目前在中華電信上班,有需要幫忙的嗎?」羅明憲表示,志工人力吃緊,很需要有更多人來投入,施教岩馬上轉身對著太太點了頭,決定向公司請假兩天。

隔天,他倆猶如去上班一樣,提著工具箱八點到戰車基地報到,隨著志工引導到定點施工。

他們的任務是「組裝開關箱」的工作,對專業的施教岩來說很簡單,太太負責組裝開關,他配線和壓接端子,端子壓接好了之後,再交給太太纏上絕緣膠帶,夫妻二人搭配得宜。第一天到下午四點,十四個開關箱已經完成組合裝設。

當天,夫妻倆帶著愉悅的心情及疲累的身子回家,晚餐時,他發現手掌的虎口,已經痠痛到幾乎握不住筷子,還不以為意對太太說:「第一次做志工,真是難得的經驗。」

心得轉化文字 看見感動而加入

除了自作歡喜,施教岩也看見志工從四面八方而來,他們都不是專業者,但為了儘速還給災民一個溫暖的家,團結一心、目標一致。「很奇怪,做志工沒有薪水,每個人竟然都能做得那麼快樂,而且連中午用餐後,也沒看到有人在休息。」這種精神和力量,到底是怎麼來的,施教岩非常訝異,也很感動。

九二一大地震,施教岩與太太宋鶯枝,主動走入臺中戰車基地慈濟大愛村臨時辦公處應徵志工工作。(攝影者:張翠絲)
當時,承擔筆耕隊的志工張翠絲鼓勵他,將感動化為文字,才能與更多人同享。施教岩果真以「電工二人組」為標題一文,被刊登在《慈濟道侶》半月刊。

爾後,他應邀拍攝正在興建的慈濟潭子園區建築工程,對於鋼構越來越高的工程,抱著好奇的心,帶著相機,走入工地。瞬間,看到的是「師傅們不打赤腳、地上看不到煙蒂、也沒有檳榔渣;施工中師傅們很規矩的戴著安全帽、繫上安全配備」,他驚呼地說:「哇!真的不一樣,比較起其他一般建築工地處處看到髒亂,差別真的好大。」

於是,念頭又起,他再次將以上所見轉成文字,以「慈濟的工安文化」為題,投稿「自由時報」,希望慈濟在建築的公安和環境管理上能做為典範,帶動社會上更多的建築業達到公安的安全和保障。

因為慈濟帶給他的好印象,於是決定投入志工行列。

枯燥的過帶工作 放空自己如打佛七

有了照相基本功夫,施教岩繼續從文化三合一通識課中,也學習錄影和剪輯技巧。始於2006年,也是他退休後,開始承擔中區志工的影帶過帶工作。

每週三,他走進大愛臺辦公室,從同仁手中接過影帶直往二樓工作室去。影帶越來越多,一個星期大約要整理三十卷DV帶;每一卷帶子有四十分鐘長度,總共要用一千兩百分鐘的時間,大約二十個小時的影片,要在一天內完成過帶,必須耗費很大的功夫。雖是這樣想,他仍愈做愈歡喜,慶幸自己能發揮人生價值。

「過帶」是很枯燥無味的工作,然而施教岩並不以為然,他放空自己,從帶子中去看每一位主角不同的人生故事。有一次,看到影片裡有一位環保阿嬤,彎著腰努力地在做分類,俐落的動作,深深吸引著施教岩的目光。

施教岩2006年開始承擔臺中分會影片資料庫過帶工作,七年來將各和氣區送來影片整理歸檔,留下各區菩薩身影。(攝影者:溫忠漢)
那位阿嬤家境困苦,為了響應上人救地球的心願,每星期不忘固定到住家附近的環保站做資源分類。不只是這樣,阿嬤省吃儉用,家裡用的盡是從環保站回收的物品,並一點一滴省下兒孫給的零用錢,為的就是要圓滿慈濟榮譽董事。

施教岩看到年紀大的老人家不為自己,全心全力投入做在環保志,讓他更珍惜能付出的時光。也從過帶中,看到志工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多樣人生。

「這工作不會讓人胡思亂想,還可很平靜地享受一人獨處的快樂時光。從看每一卷DV帶的拍攝,三部電腦同時下載,一下子左、一下子右、一下子中間,在沒有人干擾又沒雜念下,好像在打佛七。」一卷一卷拷貝,將完整的資料儲存下來,再將原來的帶子,歸還社區保留,七年來他不曾倦怠,還期許自己要做到無法動為止。

實際上,在過帶中,施教岩轉換思維,除了當作修行,也從中學到很多取景角度的拿捏,他也鼓勵新進錄影志工,可以去試試看,從中學習錄影技巧。

張張精彩  留下臺中靜思堂歷史資料

除了每週的過帶工作,施教岩也在每週五清早五點出門,開車到臺中慈濟醫院,會合其他音控人員、布置現場和衛星連線測試,準備七點的志工早會連線。雖是一項例行的任務,施教岩也從中吸收到許多醫學新知,也同時聆聽上人開示,所以做得很法喜。

志工早會上八點十五分結束,他再回到臺中靜思堂工地繼續拍下工程進度。為了留下歷史鏡頭,借用鄰近的大樓去取景,右邊拍拍,再換左邊,或是再換另一個角度。一棟一棟大樓地重複換位置拍,雖然記不得已去過多少次,只記得要記錄到靜思堂啟用的那一天。

一星期拍一次,一次挑十張;一年五十二星期,大約有五百張,四年來至少累積二千張的照片,加上完整的圖說。終於,歷經四年十個月的臺中靜思堂在2013年初啟用了,一路堅持到底的施教岩,也因此提升攝影技術,所挑選出來的作品張張精彩,無論從角度、構圖和精神面都抓得恰到好處,且很富有張力,就連同圖說的書寫也相當完整,他的用心與細膩,留給靜思堂最完備的存檔資料。

歲月不饒人,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施教岩很地選擇走慈濟路,「若不是因為慈濟有人文真善美攝影志工,退休後就到文化局當志工了。」他不只「能寫、能拍、也能錄」,並且一心一意要將自己所學的攝影技術,傳承給新進志工,讓慈濟歷史後續有接軌,這是他發的宏願。

(文:林淑懷 臺中報導2013/04/0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