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林 拍出慈濟味道

2013-04-27   | 曾美華
魏國林分秒不空過,常到花蓮精舍出生活組等的勤務後,趕回建泰廣場為晚上的讀書會拍照留史,拍完照後拿下眼鏡,瞇著眼,微笑,看著已具有慈濟人文的照片。(攝影者:林群傑)
「什麼是慈濟味道?」魏國林在不斷練習與長時間的淬釀之下,如今看著桌上一片片燒錄光碟,細細咀嚼這酸甜苦澀滋味,熟悉的味道召喚記憶迴路,娓娓細訴著生命軌跡。

2006年魏國林與妻子溫玉梅,結束越南的工作回臺灣準備退休,心想找份「志工」來做,夫妻倆原是慈濟會員,於是報名慈濟志工,輾轉加入石牌區志工行列,參與社區活動及課程。

一切都是好因緣

年底關渡志業園區的歲末活動,魏國林支援晚場機動小組,晚餐時間他緊鄰志工蕭萬智而坐,看到提著相機的志工,喜好照相的他有感而發詢問蕭萬智:「我也很愛照相,以前常常到處去拍照,要怎樣才可以參加照相?」

「我爸爸蕭嘉明就是攝影志工,我介紹給你認識。」話剛說完,蕭嘉明剛好來到,立刻承諾日後社區有活動,一定邀約魏國林參加。

隔年,魏國林跟隨蕭嘉明拍攝社區活動,正式加入石牌人文真善美團隊。有多年拍攝經驗的魏國林,在活動現場喜滋滋地拿起相機「卡喳、卡喳」地照;但活動結束要篩選照片繳交,並附加照片圖說及檔名,這對年過六十,國小畢業,電腦又不是很懂的他,是煩惱也是煎熬,還好有社區志工的幫忙,才勉為其難完成。

有一陣子魏國林心裡納悶,怎麼都沒有接到活動勤務電話,他主動去詢問同組的丁勝雄。後來從別人口中得知,自己拍攝出的作品缺乏「慈濟味道」,他更加納悶,心想「拍照還要什麼味道?什麼是『慈濟味道』? 」  

一個懸念卡在心頭,加上硬頸的個性,魏國林決定繼續跟隨前輩拍攝,不管有沒有接到通知,他都主動出勤,不懂的就請益各領域的志工。例如,拍攝技巧就近請教蕭嘉明和李承志,電腦找丁勝雄,圖說就請文字志工幫忙,圖檔就問張佩莉。

逆風而飛  從「心」出發

2008年6月接到北區攝影勤務,在三重志業園區有馬來西亞法親活動,能接到北區的勤務讓他很興奮,十八日與同區志工在活動現場,整天下來拍攝近四百張照片,當天晚上活動結束繳交的作品,因來不及寫圖說,全數慘遭刪除一張都沒留,魏國林拖著疲憊的身體,內心嘀咕著,「唉!又白忙一天。」他的心情糟透頂了。

「我是不是不適合在人文真善美?算了,我還是退出吧!」魏國林回到家將揪在心裡的苦悶,一股腦地對妻子說。

關渡園區精進共修活動,魏國林拍攝慈濟志工拜經畫面。(攝影者:林群傑)
「可能是你的技術沒達到人家要的,不要氣餒,不可輕言放棄,只要多練習加強,一定能達到別人要的標準……」溫玉梅耐心傾聽,並給先生最中肯的規勸與鼓勵。

溫玉梅的這一席話直搗魏國林心坎,他反覆思索,才稍稍平息心中的疑慮。為了突破瓶頸,他報名參加北區規劃的課程並更加踴躍承擔社區活動,希望能夠從「心」找到「慈濟味道」 。

2008年9月,他和同區的林義俊長期認養石牌建泰「人文班(生活美學班) 」的攝影勤務 ,同年夏天去上北區的「人文真善美通識課」;2010年溫故知新又上一次。除了區內的活動外,魏國林還參與北區及精舍的人文記錄,更跨環保、生活……其他功能組,不斷從做中練習,同時汲取證嚴上人的法水精進,同年的年底受證慈誠,隔年一月受證委員。

特有的味道  濃郁的慈濟人文

從此,魏國林如倒吃甘蔗,體會到慈濟專屬的那股味道就是「慈濟人文」,他這才豁然開朗,愈做愈歡喜。他了悟之前拍照只是對人、事、物留存一些記憶,從沒思考照片故事的意義;經過時間的淬煉,從做中修正自己的行為,改正了急躁的個性,待人處事多了些善解、包容的心。已懂得生命真諦的魏國林,如今的照片多了一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濃郁情感,這分情感不僅令人感動,同時兼具教化功能與歷史見證。

魏國林(右)和林義俊(左)長期認養石牌建泰「人文班 」的攝影勤務,會互相討論拍攝照片。2011年林義俊癌症往生,讓他領悟人生無常,趁著能做時盡量做。(攝影者:蕭嘉明)
找到慈濟味道的他常鼓勵新進:「在慈濟無論是技術或電腦軟硬體的操作……很多課程免學費,不會學到會,不同的活動、人物、場景可以不斷地練習再練習,還有教授蕭嘉明指點迷津,哪裡去找這麼好康(臺語:好處多多)的所在!」

微胖身軀,霜髮覆額的魏國林,翻開私人記事本載滿了勤務,每月五日至十日回花蓮協力工廠當生活組,週五上午社區環保,晚上讀書會……但諸多的功能組中,他最愛人文真善美,因為從記錄他人的眼淚與汗水中,也「攝」入志工生命裡的光與熱。

2011年同區的志工林義俊和王文雄因癌症相繼往生,讓他領悟人生無常,趁著能做時盡量做,把握當下 ,分秒不空過地「說我所做,做我所說」。

(文:曾美華 臺北報導 2013/04/27 )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