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書庫banner
敘愛
 
愛在滿納海
 
慈悲心路莫拉克風災援助
 
鏡觀海燕風災援助
 
品格學堂二十年
 
環境與宗教的對話
 
慈濟宗門的普世價值
 
一性圓明合心入懺守慧命
 
慈濟宗門足跡202304
 
慈濟宗門足跡202303
 
慈濟宗門足跡202302
 
慈濟宗門足跡202301
 
慈濟宗門足跡202203
 
慈濟宗門足跡202202
 
慈濟宗門足跡202201
 
慈濟宗門足跡202112
 
慈濟宗門足跡202111
 
慈濟宗門足跡202110
 
慈濟宗門足跡202109
 
慈濟宗門足跡202108
 
慈濟宗門足跡202107
 
慈濟宗門足跡202106
 
慈濟宗門足跡202105
 
慈濟宗門足跡202104
 
慈濟宗門足跡202103
 
慈濟宗門足跡202102
 
慈濟宗門足跡202101
 
 

真實之路--慈濟年輪與宗門

2009-10-30   | 慈濟基金會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是行於菩薩道的真實之路

靜思法脈,為「克己、克勤、克儉、克難」,
回歸儉樸生活、不揮霍;
慈濟宗門,包含行孝、學習做人的禮儀、啟發慈悲心。

人間多苦難,從見苦知福,造福人群,深入慈濟大藏經,
做到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法中有禪,
體悟真正的菩提大道。

本書相較於過去上人的著作,特別的是,針對於「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的理念,以圖表製編,裨益讀者能全盤清楚了解。全書分「緣起」、「信解」、「行證」三篇,鋪陳理念意涵。

「慈濟宗門」的緣起,可溯自慈濟早年逐步走出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只是秉持著做該做與對的事,所以「做就對了」,在付出愛心當中,真實地體會佛法。上人從四聖諦(苦、集、滅、道)引領慈濟人,見苦知福而再造福;為了讓啟發的愛心清泉不枯竭,而持續掘井闢福田,廣邀天下善士共同耕耘,在此過程中,發心立願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信解」篇闡釋了「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所依循的佛典,即秉持《法華經》的精神,深入其精髓《無量義經》,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弘揚佛法不只人道關懷,也疼惜大地萬物,形成跨越宗教、種族、國界的「大愛」精神,以及慈濟人在行動中,流露出的親和與真誠,以及人性中至善、至美的人文清流形象。

慈濟走過四十多年,慈濟宗已立、宗門已開;欲淨化人心、祥和社會,仍需「人間菩薩大招生」,如上人長年勉眾的那句話語:做,就對了!

作者:證嚴上人
出版者: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規格:25開
定價:350元
郵政劃撥:18469229
戶名:靜思文化志業有限公司
全台各大書店、靜思書軒、靜思小築皆有展售
讀者服務專線:02-28989888 分機 2041
靜思人文購物網:http://www.jingsi.com.tw


《真實之路--慈濟年輪與宗門》


 -導讀-

【緣起篇】

回溯志業初始,
於克勤、克儉,克難中,開闢福田,
除了作勤耕心田的農夫之外,
仍需廣召天下善士,共造慈濟世界。

             
【第一部】 做就對了

  學佛,重要的是「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必須下定決心,付諸行動,才能學有所成,所以學佛也是「修行」或「修道」。從字義上來看,「修」是修養,「行」是雙腳踩在土地上走,「道」則是自凡至聖的規則;佛陀的教法不只是理論,而且須身體力行。

  佛陀講經啟發我們明白道理,指引應走的道路,若執著於「唸」,而不起身去「做」,終究到達不了目的地。我講經說道,也是在說「路」;「路」會走,就知「道」;「道」若知,就會貼近「經」。

  有人說:「我拜佛也懂佛法,可是我說不出來。」其實是因為尚未體解其中的道理。

  我們不必想多麼深奧的佛法、大道理,只要以最虔誠的心待人處世,實際付出,腳踏實地做了之後才說,所以我常說「做就對了」,這是我在修行時的體會。

  願意走入慈濟行列,都是發心立願做人間菩薩。有人問:「加入慈濟是否都會很投入?」這要看因緣;倘若只是聽道理,「知道」卻知而不行,就難以發揮良能,所以必須透過行動才能有深刻的體悟。

  做慈濟,即是做慈悲喜捨的事,也就是行菩薩道;行進時不能偏離正道,所以要守好根本的慈濟十戒,認真守本分地付出,堅信自己選擇的菩薩道,自然就會體會到:「我知道了,當初說的原來就是這樣。」

  精舍早年冬令救濟,都是我們自己用雙手一一打包發放的物資,這是最好的修學機會,在打包的過程中,不僅口裡念佛,心裡念佛,甚至以行動念佛;因為這些救濟物品,蘊含許多人的愛心,也是每一貧戶渴望得到的「溫暖」,我們都一併包進去,讓這些物品有如冬日的暖陽,為貧寒的家庭帶來溫暖。

  包裝時大家都非常細心,妥善分類、綁緊繩子,還要考慮是否過重,種種問題我們都會注意。能將那麼多人的愛心,妥善地發放給需要的人,儘管付出勞力的過程中很辛苦,心裡卻充滿歡喜,這分歡喜很實在。

  慈濟第一個十年從慈善工作起步,我和少數慈濟委員穿梭大街小巷,甚至跋山涉水去訪貧,加上每年二次的全台複查。

  其中有則個案令人記憶深刻,有一次來到一棟傾斜破舊的草屋,敲著薄薄的門板,屋裡的人要我們自己推門進去,裡面一片漆黑,只有一盞五燭光的電燈,一開燈,看到門旁一張竹床,上面躺著一個人,令人吃驚的是有隻老鼠正在啃食他的腳。

  這位病人全身癱瘓沒有痛覺,看得見老鼠啃噬自己的肉,卻無力驅趕。不久他太太回來,遠遠地看著她挑著一大擔的草,幾乎淹沒她的身軀,後面跟著四個孩子,有的小學剛放學,也有稚齡的孩子跟著媽媽去做工。他太太告訴我,老大很聰明,老師誇獎他很會讀書,只是家境如此,能勉強讀完小學就很不錯了。

  我聽著心裡難過,告訴他太太,只要有心守住家庭,社會會給予幫助,慈濟功德會也會幫助,孩子如果能讀,一定要讓他繼續接受教育。這是慈濟功德會成立不久時的個案。

  而後我發現愈救貧戶愈多,到底原因何在?當時臺灣經濟正值起飛之際,只要願意,不愁沒有工作,為什麼有那麼多壯年人需要幫助?

  我開始深入研究社會貧窮現象,以六年的時間全台訪查,將接受救濟的家庭一一過濾,除了孤老無依之外,發現中年受助者,多半是意外傷害或職業病,或者小病不醫拖成重病,導致原本的小康家庭,不堪長期病患拖累,尤其大部分都是家中支柱,一旦病倒,生活都成問題,孩子也無法求學,連帶引發青少年問題。

  當時我走遍各地,經過收集資料再做分析,得到「因病而貧」的結論,所以決定辦義診。

  在花蓮有義診所之後,讓我深刻了解到花蓮的醫療欠缺,有些是因為設備不足,醫師根本不知道是什麼疾病;有的病情嚴重,必須住院,卻礙於資源有限,不一定有辦法醫治。

  此時救濟工作又遇瓶頸,由於東部醫療資源不足,我們要搶救生命,必須將病患送到西部治療;先生北上治病,太太必須跟隨照顧,留在家中的孩子無人照顧,該怎麼辦?於是我們為他們安家,又要設法照顧孩子,問題愈來愈多。

  早年我講《地藏經》時,體會地藏菩薩的大願,加上親眼所見人間的種種苦象,讓我立願在東部建醫院。

  儘管當時自不量力,但是感覺只發願有什麼用?做吧!做就對了。想想:當時倘若沒有勇敢地踏出第一步,現在哪有「搶救生命、守護愛」的慈濟醫院?

(摘錄自本書第一部 )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