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台灣人文之旅

2009-04-09   | 嚴孟達
攝影者:王綏喜
2009年3月26日,四十六位新加坡實業家遠赴台灣花蓮,與來自十二個國家的五百多名代表,一同參加了爲期五天的「全球實業家靜思生活營。」4月9日,慈濟新加坡分會在靜思堂辦了一場聯誼晚會,讓這群幸福的實業家再次共聚一堂,重溫這一段溫馨的人文之旅。幾位實業家受邀在聯誼會中分享心得,他們當中不少人帶了家人、朋友,來到靜思堂與慈濟結好緣。



連「頑石」也被感動!


這是一場心靈交匯的聯誼會。第一位上台分享的鄭來發先生說,十多年前已聽過慈濟,也知道慈濟志業做得非常成功,就是緣分未到,與慈濟總是擦身而過。這次托新加坡慈濟實業家聯誼會召集人之一劉瑞士師兄的福,才有機會與慈濟結緣,到台灣花蓮參與靜思生活營。

自稱在朋友眼中是個「鐵齒」、「頑石」的他,總結了三天生活營的心得:第一天是有感覺,第二天是有感觸,第三天是真正被感動了!「完全被溶化在慈濟柔性人 文之中」;他毅然決定投入慈濟的大家庭。對於自己能夠代表新加坡團隊,上台分享三天來的感悟,又獲得大愛電視台的全球同步現場聯播,他說:「這是我一生中 最大的榮耀。」

這幾天接觸不少的慈濟人後,他用了概括性的語言,把對慈濟人的印象形容出來。「慈濟人具有克己、克難、克勤、克儉的『四克』;以及真心、用心、細心、恒心和愛心的『五心』。」


不比較,才能無私付出


新加坡《聯合早報》財經記者徐伏鋼分享時,首先談到自己跟慈濟的因緣,始於主持一場2007年慈濟的座談會《石頭山上的脫貧夢》。去年,中國四川大地震時,來自四川的他,也在災後親自深入災區採訪,並在慈濟舉辦的川緬賑災募款活動中,與慈濟新加坡分會接觸。

這次的生活營中,他對於能在靜思精舍的「志工早會連線」分享,並得到與證嚴上人的回應與開示感到榮幸。他以一路用相機留下的感性記憶,在會上與衆人分享。

從事美容業的陳秀英說,她帶著「滿滿的感恩心」,追述那一段「回家啦!」的溫馨感覺。慈濟資深委員紀媽咪(紀靜暘師姊)「無籽西瓜」的故事,讓她有所感悟;慈濟的環保志業,也激起她一份環保的使命感。五天的寶貴經驗,讓她感受到慈濟的「人文之美」、「人文之妙」。

去年的緬甸風災,劉呈遠與慈濟結了緣。因為他在緬甸有業務,認識一些軍政府要員,慈濟人請他協助進入緬甸賑災。花蓮一行,從第一天在樟宜機場出發的一刻開 始,便讓他一路感受到慈濟人的真心與用心。無論走到那裏,每一個轉角、每一條通道,都可以看到慈濟人真誠的笑容、溫馨的接待。

他不斷思考,爲什麽慈濟人可以作出無私的奉獻,而在企業裏卻找不到?結論是,企業發薪水,慈濟不發薪水。「發薪水就有了比較;慈濟不發薪水,也就沒有了比較。」劉呈遠的感悟,正好道出了上人所說的「甘願做,歡喜受」的精神。


頒發榮董證書



當晚的聯誼會上,執行長劉濟雨師兄,也頒發榮董證書給十三位慈濟人。現場出席的九人當中,有一對同修梁祥興及陳惜枝(慈惜),對這一刻特別期待。

經營舊書買賣的祥興師兄說,加入慈濟已有三年;由於同修師姊陳惜枝的接引,才了解「做生意賺了錢,就應該回饋社會。」難得的是,他一家前後三次捐了榮董;這一次,他是代母親江招治接受證書。能為老人家種福田,實為孝心的充分體現。

從事洗衣業的張秀玲師姊,曾經參加過兩次企業家學習之旅,決定捐榮董是在第二次參與營隊歸來時。她最感動於慈濟人對生命的付出、對社會的付出,把愛向人間傳達。談到內心深處的感動,秀玲師姊一度淚眼盈眶。

與組屋區為鄰的新加坡慈濟靜思堂,完全體現出慈濟作為社區道場的精神。這一晚,近兩百人的聯誼晚會上,一些人是在朋友的邀請下,初次踏入靜思堂。《人間菩提》裡,他們聽了上人的開示、幾位實業家的分享,與執行長劉濟雨師兄的說話,都有所感動。

捧場而來,滿載而歸

當晚的聯誼會上,氣氛莊重而輕鬆,既有專注聆聽時的寧靜,也有心領神會時的笑聲。中醫師劉靜與女兒徐戀,本是來為徐伏鋼的心得分享「捧場」,沒想到心靈的收獲滿滿,慶幸自己能把握參加生活營的機緣,當晚也決定成爲慈濟會員;學音樂的徐戀,更希望能加入志工行列。

上人說:「靜思堂是搶救慧命的殿堂。作為慈濟指標,於建設上要有『真空妙有』內涵,讓人一進到這個空間,即在寧靜中沈思;讓人目光所至,即能收攝法理,這其實就是一部能『說話』的經典。」

鄭來發在分享中也說道,他一生中探訪過無數廟宇;但是,一進入靜思堂,就感覺不一樣。他說:我想這「不一樣」,就因為慈濟是人間道場,這道場裡倡導的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慈濟人不自求多福,而是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無數不幸的人造福。

濟雨師兄說:「福人居福地。」「福人」是什麽,我想應該就是指「為別人造福的人」。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