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父母恩重難報經》公演

2009-05-08   | 慈濟基金會
楊明富師兄一家在劇中飾演不同的角色,為了整體美,他主動剃掉蓄留了三十年的小鬍子。攝影:鐘可德
配合五月感恩的季節,慈濟馬六甲公演《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舞台劇,透過生活化的家庭小故事,道出親情百態,真實感人。

為闡揚孝道,慈濟馬六甲於2009年5月1日與2日,在馬六甲分會靜思堂公演取材自佛教經典的《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舞台劇,與馬六甲市民結緣,感恩大家多年對慈濟的護持。

兩天三場演出,吸引約四千五百人前來觀賞;除了在佛堂現場演出,且在園區內多處連線,讓更多人有機會觀賞此劇。

經文句句珠璣 志工演技精湛

該大型音樂手語舞台劇,動用一百九十名志工,年齡層涵蓋五歲至八十歲,來自各行各業,皆非專業演員,每天利用晚間花近一百小時排練。該劇從開始策劃、宣傳、服裝、化裝、香積、音響、排練等,發揮眾志成城的精神。它共有八個章節,其中揉和音樂、歌曲、戲劇、手語和影片等多元化,透過生活化的家庭小故事,道出親情百態,真實感人。

音樂響起,慈濟幼教孩子緩緩步出。 「古聖先賢孝為宗,萬善之門孝為基,禮敬尊親如活佛,成就生命大意義…」手語道出為人子女飲水要思源,圓滿的生命要盡孝,兒女無論在何地都要經常給雙親說一聲 「感恩您」!

「花開花謝幾度秋,滾滾江水向東流,人間時代新換舊,唯有那父母對子女的真愛啊,天長地久至死方休…」一群白色小鳳仙裝的演員在悠揚的樂聲中踏著輕柔的步伐,舉手投足說的是在自然法則中新舊的替換和代代不停的生滅中,唯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不變的。

隨音樂節奏快慢分明,慈濟委員們有勁整齊劃一的手語,演繹 「因緣」章節,緣由乃佛陀帶領著大眾弟子往南走,忽見路旁一堆枯骨,佛陀停下膜拜,告知大家此可能是我多生以前的父母。順此因緣當下為眾弟子開示了《父母恩重難報經》,訴說累世親情之因緣。

“懷胎”章節中,透過紅色紗布,讓眾人去感受胎兒的形成、心跳、骨節活動…母親細心呵護,隨之擔心、喜悅、心悸、煎熬,體現慈母之恩難計量。攝影:陳偉傑
八個章節中的 「懷胎」,是由一群慈青同學透過紅色紗布,讓眾人去感受胎兒的形成,胎兒的心跳、骨節活動…胎兒在母體內手腳踢動,創意新穎,真能體驗帶給母親的不適。懷胎十月的母親,身體的不適、心中的的擔心,喜悅、煎熬、食不知其味、臨盆哀痛掙扎…都在演員臉上展露無遺,台下為人母者無不唏噓。

接下來的 「十恩」、 「子過」、 「報恩」,其中 「日夜憶念淚千行,如猿泣子斷肝腸」、 「百歲母憂八十兒」、 「乾處兒臥溼處母眠」等感人句子累累,歌詞配合音樂時緩時快,句句珠璣,警惕世人的同時也牽著人人的思緒,為人父母憶起當年養育孩子的辛勞歷歷在目,無不處處觸動人無法盡全孝的心。

「子過」是全曲中著墨最多之處,列出種種不孝的行為,讓世人自我反省,一一檢視。 「報恩」的段落節奏轉快,堅定有勁的手語,急切呼喚:趕快,趕快,行孝要及時,不容等待!深刻尖銳的告訴為人孩子須知 「父母恩重如山,天下子女難報償」,字裏行間叫人捶胸懺悔: 「子欲養而親不待」 !

曲終但心依然溫熱

落幕前的 「終曲」,一聲 「媽…」,搖晃的椅子,空蕩蕩的…寂靜的靜思堂隱隱約約的抽泣聲、紅了的眼眶、捶心、捫心的都在證嚴上人的開示中得到撫慰: 「期盼大家都能珍惜生命的來源,運用父母給我們的身體,為人生和社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將我們所做的每一件善、每一福,回向給父母,這就是最大的報恩。」

《最美的笑容》歌曲響起,全體演員魚貫出場謝幕,觀眾掌聲不絕於耳。良久,帶著一顆被喚醒的孝心,不舍地離去!

最後一場演出,觀眾離席。鮮花兩束,獻給負責排練的符慈鋕和李錦樑,感恩他們的付出。近兩個月的排練,其中的辛酸與壓力,卻因為得以與大眾結緣,藉此啟發人心,而化為甘甜的果實。親子班的小朋友哭成一團,只因為: 「今晚演出結束了,我們沒機會上台了。」入經藏菩薩們彼此擁抱祝福道感恩,淚灑舞台,心情久久無法平復。

真情演繹孝道經典

受英文教育的楊明富師兄一家五口,飾演不同的角色。當初他受邀演出時心中忐忑不安,演戲部分還能應付,後因在 「終曲」缺一名師兄,他勉為其難地答應。經由家中師姊為經文拼上英文注音,再研讀英文譯本,不懂華文的他一一克服語文上的困難。排練過程及經文的真義感動了他,公演之前,為了整體美,他主動剃掉蓄留了三十年的小鬍子。

他在排練時,不斷回想起六歲喪父的他,幸有母兼父職的媽媽含辛茹苦撫養長大;媽媽在五年前離開人間,一直愧疚母恩難補償,他希望父母健在的人好好把握報恩的機會。

在《父母恩重難報經》中,鐘家是非常特殊的一家人。一家三代在劇中佔戲分不輕。鐘可衛2006年受證慈誠,戲中扮演員警一角。兒子榮聖飾演叛逆兒子,據他說這角色好像是在寫他過去的歷史。現年十七歲的他在初中時結交狐群狗黨的朋友,無惡不作。一次好友約他在午夜為他慶祝生日而在街頭流蕩,夜班巡警把他帶回警局,最後由爸爸擔保帶回家。自從參與慈濟後,長久在法的薰陶下改邪歸正。故而在劇中演技感情自然流露,是慈濟的法水改變了一個幾乎墮落的浪子。

最難能可貴的是鐘可衛師兄七十八歲的老父,在戲中扮演年邁的父親,不需化妝、不需特別的指導,就把一名不肖子的可憐父親演得淋漓盡致,賺取不少觀眾的淚水。據其子告訴大家,過去父親非常反對他對慈濟種種的付出,後來自己的改變獲得爸爸的認同,如今爸爸的參與演出是不可思議的事。

舞台劇彩排及正式演出期間,身為大哥的鍾可莊三度出現在觀眾席上,專注於台上的演出者,包括父親、二弟、侄兒以及台下負責拍攝的三弟。

「真的很棒、很感動!」對於該劇的演繹方式,鍾可莊表示讚歎。 「我已是慈濟會員,觀賞此劇之後,覺得自己還需要來付出,而且要及時!」 鍾可莊不僅期許自己趕緊加入助人的行列,還要帶動孩子一同來付出。

喚醒沉睡的孝心

台上演員謝幕時,觀眾席上的邱宜友第一個站起來鼓掌以示鼓勵。原本他與兩個孩子打算趁著假日到吉隆坡遊玩,後來受志工之邀來觀賞《父母恩重難報經》劇,而取消了行程,反而有意外的收穫。

妻子罹患癌症往生,他必須身兼母職教育孩子,卻對於正值青少年叛逆時期的孩子束手無策。觀賞了富教育性的音樂手語舞台劇,他更篤定於慈濟的大環境可以帶給孩子們良善的影響,因此,有意把孩子送來慈濟青少年團學習。同時,他即刻填寫志工表格,希望與孩子同步成長。

媽媽患病時因情緒不穩定而常責罵孩子,造成孩子對媽媽很不滿及抗拒。然而,畢竟血濃於水,小兒子邱爾凱表示,看著劇情時,想起媽媽以前對他的照顧,如今媽媽已不在身邊有點難過。志工規勸孩子們趁還來得及,要多關心和愛父親。

從音樂手語劇一開始到結束,陳永順都是滿滿的感動,覺得每一幕都有切身的感受。如兒女到異鄉念書、工作、結婚後,因為忙碌而忽略了父母; 母親十月懷胎的艱辛,讓他深深感受哺育之恩。

「小時候,當我們生病時,父母噓寒問暖,喂我們吃藥、替我們抹身…但我們長大後卻忘了這一切。尤其現在自己也為人父母,才深深體會父母恩重如山。」

當下他想:若父母仍健在,他最想做的就是擁抱他們,對他們說聲 「謝謝」,也想多愛他們一點。

然而,子欲養而親不在,既然對父母的愛已來不及了,夫妻倆決定加入志工行列,以父母給予的身體來做好事,報答父母恩德。

台上入經藏菩薩們們真情演繹孝道經典,台下觀眾熱淚盈眶。攝影:何濟登
舞台上,結合手語及生動的肢體語言,演員用音樂詮釋孩子與父母間細膩的情感;舞台下的羅觀鈴想著家中的母親,不禁哭紅了雙眼。已為人母的她看著經藏中描述孩子由嬰兒乃至成年的過程中如何牽動父母心,深刻地體會雙親過去拉拔自己長大的含辛茹苦。

「觀賞舞台劇的當下,即反省自己身為女兒能為母親再做些什麼。」父親已往生,恩情已無法回報,她期許能更愛母親。

「我會抽出更多時間回家陪伴母親。」

好事全力配合

《父母恩重難報經》劇演出當天,以駕駛學校巴士為業的顏誠本和林依然(日部)夫妻倆也不閑著,一來一往載送學生、家長和大德。

獲知該劇即將演出後,夫妻倆極力護持,除了在巴士上張貼宣傳海報之外,也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向學生與家長宣導,更愛灑鄰里,邀請左鄰右舍一同前來共襄盛舉。兩人欲成就好事的心願化為行動,善用自己的謀生工具,負責載送學生與大德前來觀賞。

「這是很有意義的活動,慈濟幫助別人的父母成就孩子,我應該給予配合。」顏誠本有感而發, 「慈濟給了我們一股希望。」他補充。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