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行大愛 布善種子深扎根

2009-05-15   | 大愛新聞
緬甸有九成國民信奉南傳佛教,相信布施能為來世祝願;來自台灣的慈濟,除了布施,還有當下的尊重和關懷。同樣是佛陀的弟子,二者心心相通,因為風災,慈濟走入緬甸,入世的救濟也開啟當地另一種修行的觀點。

開設碾米廠的賴星燦,就帶著慈濟賑災團深入村莊,發放稻種和肥料;教授華文的蘇金國老師,不單是翻譯靜思文物,還帶動學生走入慈濟,而他的學生在訪視關懷時更是重要的翻譯人員。


自己受災不求助 引領志工助勘災

走入坤仰公,賴星燦熟門熟路,從村長到小孩都認得他,慈濟一來到緬甸賑災,他就擔任嚮導的工作,身為碾米場的老闆,在稻種和肥料發放時,他更能夠清楚表達村民所需和慈濟所能給的,現在他更要為後續的重建工程奔波。

風災時,賴星燦的碾米場也損失慘重,但他從沒要求慈濟人前去幫忙。

有九成的緬甸人信奉南傳佛教,深信布施、多修佛塔是脫離人生苦海的根本法門,而慈濟入世的關懷,讓他們有了不同的感受。賴星燦說:「我們慈濟無所求的付出,幫助別人不為自己的利益,不考慮自己的利益,所以我感覺很認同。」


翻譯上人著作 助法在緬廣流

在仰光教授華文二十多年的蘇金國老師就說,遇到慈濟宗門,如同多年的老友一見如故。仔細閱讀證嚴上人的著作,更是如醍醐灌頂,蘇老師也因此開始著手翻譯靜思文物,稿子一修再修,就希望能把佛法生活化的論點在緬甸推廣。

蘇金國老師說:「不只是不謀而合,而且是我夢寐以求的,因為我也很想把佛教的道理生活化地介紹給人。」六十二歲的師母施舜琴,也為了完成蘇老師的心願,開始學電腦打字,儘管一分鐘不到十個字,每一個字都是用心敲出來的。

原本課堂上教的了凡四訓,現在也改成證嚴上人的衲履足跡,教書也教佛法,年輕的學生們就在蘇老師的帶動下,走入慈濟讀書會。 一個星期二次的讀書會,有了蘇老師的翻譯,人數一直在增加,在會中受到的感動,更是化為積極的行動,投入訪視關懷,班長齊春英就是其中一位。


志工體會救苦更救心

曾在台灣住過十六年的曹盈盈,在回教家庭長大,現在是慈濟在緬甸推動慈善志業不可或缺的幫手,每個關懷個案的資料,除了緬文,都有她親手翻譯的英文和中文。曹盈盈說:「原本只是想說就是去發放,就給他們需要的這樣子,後來才知道,要救他們的人,也要救他們的心。」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陳慈斐:「他們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其實我們緬語一句都不懂,那真的是很需要,如果他們沒有去的話,我們真的是不知怎樣跟感恩戶溝通。」

緬甸舊稱burma,意思就是梵天的國土,世世代代在佛法的薰陶下,人人溫馴謙讓有禮。慈濟人是因災難而來,看到了傷心恐懼,但也發現更多的慈悲和善念正在改變著因果業力。大金塔對緬甸人來說是精神的象徵,每個人都是以尊敬的心來這裏供佛布施,人人皆有佛性,而這也正是緬甸子民可愛善良的地方。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