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援泰國南部大水患 志工上街募愛心

2011-04-05   | 呂錦淑
路過的民眾搭麗姗(Talisa)說:「你們來這裡募款,是給我們方便,因為有時候想捐款,但是不知道要到哪裡去捐款? 」(攝影者:Lek,2011/04/01)
泰國南部因豪雨不斷,甲米府部份村落發生土石流、水患,災情嚴重。許多災民無家可歸,只能寄住學校、寺廟或其他幸運沒受災的親朋好友家,等待協助。泰國慈濟人在第一時間深入災區勘災並發放物資,膚慰災民。

緊急動員街頭募款 不顧己身為災民

原本持續募款馳援日本的活動,緊急決議於3月30日結束,4月1至2日為泰國南部受災民眾募款。泰國分會的師兄、師姊和慈濟志工緊急製作馳援泰南募款的舉牌和紙箱。

4月1至2日的募款活動是由何素真師姊,發心向曼谷市區警察機關申請獲得核准,經志工實地勘查地形後,決定將有限人力集中在Central World百貨公司和Siam Discovery百貨公司外的人行步道,針對此兩地點聚集流動的人潮進行勸募。

4月1日分成兩組人馬,於下午三點前在兩個定點完成置位。純玲師姊因3月29日結束善款清點返家後,深夜在家中不慎扭傷右腳腳指,腳盤嚴重淤青腫脹,因悲心災情和募款人力吃緊,執意穿上大一號的鞋子投入募款活動。瑞美師姊也是在返家途中小小跌傷膝蓋。兩人均輕描淡寫地自嘲說:「這叫業障現前,因為做好事,所以來得快、來得輕。」

出錢出力 用心勸募

八十一的李英蘭師姊,雖然行動不大方便,但愛心不落人後,跟慈濟人向泰國民眾募心募款,共同為泰南水災災民付出。(攝影者:Lek,2011/04/01)
活動開始後,李建忠師兄帶來五位師姊、職工前來協助。其中負責攝影的Khun Lek總是穿梭在各個活動中,負責替大家留下最鮮明的紀錄,笑容甜美的她總是機伶地搜索著要紀錄的景物或人物,空檔時還會幫忙大聲勸募。

站在懊熱、車水馬龍的曼谷人行道上,約兩米寬的通道上,兩邊是各式小販,吃的、用的、娛樂的,各式各樣不勝枚舉。僅容一人通過的步道中間,不斷雙向流動著各式過路客,有學生、上班族、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在這樣緊貼著曼谷民眾生活的露天步道上,善緣流動著,通常是以二十銖鈔票或數個小銅板的方式。志工們站著、呼籲著、邀約善緣。

在Central World百貨公司廣場步道外,因為Judy師姊帶來同社區的黃玲玲師姊和八十一歲的李英蘭師姊,讓人十分受到鼓舞。Judy是位熱心的台灣媽媽,只要志工們有需要,她總會熱心地協助尋找幫手,這次她不只把老奶奶帶來,還細心地為老人家準備椅子,因為老奶奶無法久站,只是愛心不落人後,用毅力示現她的大愛。

而黃玲玲師姊向來最護持靜思書軒,她喜歡用書軒的環保用品或書籍與人廣結善緣。她一到此地就立刻投入一千泰銖,離開前又將身上所有泰銖都投入募款箱,中間還不斷幫忙大聲勸募,真是出錢又出力,非常用心投入。
感恩泰國人的愛心,點點滴滴幫助泰南的水災災民。(攝影者:Lek,2011/04/01)

愛心遍灑 布施不分形式

在街道上大聲勸募,除了要和空曠的空間對抗外,還要足夠抵抗各種車聲、人聲、小販叫賣聲,最吃力的莫過廣場上不斷傳來強力放送的音樂聲。如果這時再加上賣CD、DVD小販招攬生意的影片聲,志工們大概都無法出聲。後來前去央請小販請他把聲音關掉,當成是他對我們捐獻的愛心,感謝他慷慨的允諾,立刻關掉聲音。愛心投入其實有各種形式,不一定要用金錢。

另一方面,在Siam Discovery百貨公司外人行步道上的募款活動,最特別的是外國遊客捐款意願是這幾次募款活動中最高的。尤其是4月2日,志工Amy師姊帶著她中英混血的九歲女兒岳語嫣前來參與活動,更激勵外國遊客因讚歎愛心無國界而更踴躍。當天在Siam Discovery百貨公司外的天橋上,總共有四位小菩薩開心地向往來路人募款,他們的美善總是激發行人親切的微笑。同時志工郭玫君也帶著她八歲的女兒古英琪在Central World百貨公司廣場步道外,全程參與勸募。這些小菩薩都是人間美善的種子。

共善願災消 齊力助重建

雖然年紀大,但還是堅持為泰南災民舉著募款牌,向大家募愛心的八十一歲李英蘭師姊分享說:「南部的水災很嚴重,我們心裡也很難過,應該盡一點小小的力量,讓他們早一點能恢復,上課跟家庭都能夠過正常的生活,這是我們最希望的,我們站一、兩個鐘頭不算甚麼,我們應該這樣做,真的是心裡都替他們很悲傷。」

為泰南災民捐款的葩她拉朋(Pattharaphorn)分享說:「覺得很驚訝以及很難過,因為我的朋友和學長、學姊也有家鄉在泰南,他們的家也被水淹,也很可憐他們,希望我們能為他們加油!」

為泰南災民捐愛心的搭麗姗(Talisa)分享說:「第一次看到畫面就覺得很驚訝,但是也很安心,因為看到泰國人還是互相關心彼此,而今天看到大家走入人群向我們募款,我們就不用到處尋找捐款的地方,這樣就可以跟你們一起做善事。」

(文:呂錦淑 泰國報導2011/04/0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