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佛學院 學慈濟社會服務

2011-07-05   | 林翠蓮
法師們對由寶特瓶再生製造的環保毛毯讚不絕口,也親手觸摸質地柔軟的毛毯。(攝影者:劉素方,地點:新加坡分會靜思堂,日期:2011/06/07)
新加坡佛學院是由新加坡光明山普覺禪寺於2005年開辦的一所高等佛教學院,旨在培養一批具有正知正見,精通中、英雙語,有能力從事弘法管理和學術研究的僧伽人才,為漢傳佛教的可持續性發展和在英語世界的流布提供人力資源。

法師參訪 研究慈濟濟世

6月7日上午,慈濟新加坡分會靜思堂迎來十位該學院畢業班的年輕法師,在學院導師上果下峻法師的帶領下,前來參訪與交流。

菩提閣住持果峻法師,也是新加坡佛學院的講師,非常尊崇證嚴上人「為佛教,為眾生」而創辦了慈濟,從四大八法實踐了人間佛教的精神。果峻法師這次帶領了多位年輕法師前來,希望讓他們進一步瞭解慈濟如何投入社會,為民眾服務,作為僧伽學生專題研究報告《佛教社群如何深入社會的服務》的資料。

分會董事會活動委員會劉瑞士師兄,與實業家聯誼會總召集人,也是分會董事會成員沈喜洲師兄、張榮富師兄,接待幹事王碧蓮師姊,連同多位資深師姊一起恭迎法師們蒞臨。

法師們先走一趟志業巡禮,並觀賞《菩提心要》慈濟志業影帶,之後是志業看板的導覽。眾人在大會議室用簡單午齋,由果峻法師領眾供養三寶。

分會董事會成員、實業家志工連同多位慈濟人一起恭迎法師們蒞臨,並引領法師們導覽慈濟志業看板。(攝影者:劉素方,地點:新加坡分會靜思堂,日期:2011/06/07)
席間播放新加坡分會今年5月8日首次戶外《浴佛大典》短片與相關大愛新聞報導。果峻法師與僧伽分享當天參與浴佛大典的心得,還講解了慈濟禮佛足、接花香的儀軌,以及當天莊嚴的場面,言辭中對慈濟的浴佛儀式表示認同與嘉許。

借鑒慈濟 學習社會關懷

午齋後,法師們與師兄師姊的雙方交流熱烈,大家侃侃而談。果峻法師請志工分享為何能如此投入慈濟志業,尤其是日理萬機的實業家們。

沈喜洲師兄分享了自己如何在參與實業家回臺灣的生活營後,因大受感動而付出行動,現在雖事業依然很忙,卻能撥出時間做慈濟,事業不但沒受影響,反而更順暢,而且因為自己的改變,人際關係、家庭關係更和諧。

果峻法師細心聆聽多位志工的分享後,向年輕法師隨機開示,或引用企業管理角度切入,或結合佛法諄諄施教,從事相中引導法師們深入法理。

慈濟45年來「為眾生」,做了很多利益眾生的工作,法師表示讚歎,也欣見慈濟新加坡分會走出來「為佛教」,舉辦了浴佛大典,和本地佛教界攜手為佛法住世盡一分心力。

果峻法師也提出希望慈濟的精神理念更系統化,通過學術研究讓更多人來學習和參考。法師認為目前僧伽比較需要加強的是社會關懷,尤其加入僧團後可能較容易與社會脫節,這次慈濟之行,希望能借鑒「人間佛教」的實踐模式。

漣漪效應 實踐人間佛法

與會的法師大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年輕僧伽,是新加坡佛學院第一屆學生。經過五年的修習,在7月結業後將回到中國大陸各個道場修行與服務。

果峻法師希望讓這群年輕法師們能進一步瞭解慈濟如何投入社會,為民眾服務,作為僧伽學生專題研究報告的資料。(攝影者:劉素方,地點:新加坡分會靜思堂,日期:2011/06/07)
來自新疆阿克蘇、有回族血統的上德下思法師表示,當地居士的信仰非常虔誠,很少受到社會化的影響,需要優質的人文,因此法師覺得慈濟若能從慈善、教育、與醫療紮根,有望擴大「淨化人心」的漣漪效應。

從醫學院畢業的德思法師,對於慈濟醫學院的「大體老師」,非常感動與讚歎。法師說自己在大學時,三、四十位學生共用一個「人體標本」,而慈濟的「大體老師」蘊含感恩與尊重,因此想取得慈濟「無語良師」的光碟,進一步去瞭解。

來自福建福鼎的上明下本法師,在高中時,因當地發生水災,慈濟去賑災而認識慈濟。法師的俗家母親也是福鼎慈濟醫院的常客,也知道裏頭很多醫生都是慈濟會員。

法師說:「我現在較常在潮州,當地還未有慈濟志業。我覺得當地很需要慈濟這股力量進去,重建信心和愛心。中國慈善方面有待提升,慈濟這個模式值得借鑒,不只沿海這些省份,其他省份也很需要。因為善心人人皆有,不管我們通過什麼管道,把大家的善心激發起來,力量會更大。」

法師們與慈濟師兄師姊開懷會談,雙方交流熱烈。此外,法師們對慈濟新加坡分會關懷之情,溢於言表,讓慈濟人深受感動。原本預計一點結束的參訪,一直到三點多才圓滿完結。【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翠蓮 新加坡報導 2011/06/0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