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媽媽 淨無留璃擔重任

2011-07-27   | 李委煌
環保志工家的裡外堆滿了回收物,志工每月固定前來整理並載回環保站;程素麗師姊(左)幫忙將回收物提上車。(攝影者:顏霖沼)
一對年輕的台商夫婦,與南靖一群婆婆媽媽,組成這支環保隊伍。他們平日在大街小巷撿拾資源,每月一次聚會在「環保站」——台商廖朝仲紡織工廠的車棚,做分類。

當傻瓜也甘願 成本難計算

腳踏車、三輪車從路邊、餐廳、診所等,載回一米袋又一米袋的廢玻璃;集中後再以小貨車載送給回收商。這天,經過地磅後算出車內廢玻璃約四點七噸,價值520元人民幣(約合新台幣2300元)。這是志工們忙了二十多天的回收成果,僅能補助兩、三位貧寒學子一學期的學雜費。若以付出的勞力與回收金額估算,看來像是傻瓜才會做的事。

面對質疑,志工廖朝仲輕答:「你能想像,這好幾噸的碎玻璃,若傾倒在你家附近的溪邊、樹下或土壤裏,會是如何的景況嗎?」

這群甘願守護大地的環保志工,就住在中國大陸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一個距離經濟特區廈門市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小地方;因為認同環境保護的意義價值,絕對大於市場回收價格,志工忍辱「負重」,從2006年12月至2008年4月,便回收了近55噸玻璃,約等於九萬八千多支玻璃瓶。

無「利」可圖 卻有益大地

當地以撿拾金屬罐、塑膠瓶謀生的個體戶頗多;志工發現,拾荒者獨獨不收廢玻璃。原來,漳州沒有廠商使用廢玻璃當原料,自然沒有回收商收購,也因此撿拾廢玻璃「無利可圖」。

位於一處幽僻山谷的垃圾掩埋地,終日慢火悶燒,陣陣焚化煙霧隨風飄散。不少塑膠瓶罐夾雜在廢棄物與星火之間;當然也有玻璃製品,掩埋在土裏「千年不化」。

為了減輕大地負擔,也保護鄉親不被任意棄置的廢玻璃割傷,南靖環保志工承擔起「吃力不討好」的廢玻璃回收工作。推動「淨無留璃」活動一年多來,獲得四十餘家餐廳、診所響應,將廢玻璃集中交由慈濟回收。

志工千辛萬苦找到漳州一家回收商願意來南靖載收;回收商將廢玻璃搗碎後,以船運往廣東、山東青島等外省的玻璃工廠,可混入泥土做成建材,或製成器皿及工藝品等。
環保志工莊國山師兄(左)和程素麗師姊(右)至溪邊飯店回收玻璃瓶。(攝影者:顏霖沼)


工廠廢棄物多 回收有利環境

南靖以農立縣,近年政府戮力對外招商,台商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山區交界處溫差大,適合養殖蘭花,於是政府增闢蘭園,邀請台商進駐養蘭。

當地台商花農劉人圠,很清楚在苗瓶培育蘭花與運載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破損玻璃瓶;他曾跟一處蘭園業者宣導玻璃回收,結果載回三點八噸的廢玻璃,了卻商家多年來不知如何處理的大煩惱。

開業行醫的李秀霞說,先生曾經在河邊游泳時遭玻璃割傷腳,她不願見到人們恣意丟棄玻璃,所以響應慈濟的回收工作。

餐廳老闆娘吳曉紅也說,堆積路旁的酒瓶滲液,引來蒼蠅飛舞;還有些拾荒者翻弄垃圾,撿出殘餚、塑膠袋等物回收後,任瓶罐散落滿地,車過瓶碎,害她遭人投訴惹罰;如今志工前往回收,她樂見其成。

以可造之材 培育清寒良材

志工程素麗的家裏,躺著數十大袋回收玻璃,沉甸甸不在話下。這些是她和王白英、莊國山三人的回收成果;三人時間彈性,能機動做環保。

攜帶著手套與綁線,程素麗騎上腳踏車、莊國山踩著三輪板車、王白英則在旁騎機車慢隨;沿著一家家餐廳收取、一間間診所打包。每個不起眼的玻璃瓶,在他們眼中都是能回收再利用的「可造之材」,都是垃圾變黃金的「慈善基金」。

腳踏車空間有限,頂多前頭一袋、後座綁上兩袋;機車可以多載幾袋;三輪板車最不可思議,他們很有經驗地調配空間,載個十袋不是問題。綁好袋口,三人加把勁兒,一路將東西載回程素麗家。

夫護持妻理念 回收亦助學

程家隔壁的金銀玉器加工店老闆娘說,她常見到程素麗外出收玻璃,有時忙到天快黑才回來,然後又蹲在家門前沖洗髒瓶,再將點滴瓶上的塑膠墊與鋁片逐一撬起,依不同材質清楚分門別類。「附近鄰居都知道她在收玻璃,『做善事』啦!」

為了能多拾些玻璃,程素麗也學會騎乘三輪板車。她說,剛開始鄰人不免問她:為何去撿垃圾?一個月可以賺多少錢?

她知道大家對環保沒啥概念,「但若說『可以做善事』就OK了。」久而久之,有些朋友也會幫忙她。即使上市場買菜,她也跟人介紹「回收資源救人」的觀念。

先生魏獻貴說,有人跟他抱怨:怎麼讓太太去撿垃圾呢?他總是很驕傲地說:「我太太做環保,可是在幫助咱們的失學貧童啊!」

一年前,南靖僅有二十位志工,如今人數成長一倍。環保意識的提升有賴教育,南靖志工更在實做中,點點滴滴發揮影響力。

(文:李委煌  摘自:慈濟月刊498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