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事因緣 廣邀有志青年

2012-03-31   | 戴佳璧 陳柔潔
葉秉倫師兄娓娓道出自己如何選擇放下名利追逐,毅然投入慈濟志業體,更把握殊勝因緣,立願爲第一代「清修士」的因緣。(攝影者:王綏喜,地點:慈濟新加坡分會靜思堂,日期:2012/03/02)
「大好人生,我們在做什麽?人生的價值又在哪裡?」

2012年3月2日,臺灣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同仁葉秉倫學長,帶著證嚴上人對慈青的期許和祝福,前來新馬進行海外首場「清修士說明會」,與一百多名慈青、學長學姊和社區核心幹部深入交流心靈體悟。

秉倫學長首先以幽默的二十八秒短片,從一個人一輩子的縮影,向眾人提問:「我們每個人來到世上究竟是爲了什麽?從呱呱墜地、努力念書、找到好工作、賺很多錢、結婚生子一直到終老,僅此而已?」

上人感嘆「來不及」

成長歲月一帆風順的澳洲慈青學長葉秉倫,畢業後即加入東南亞最大的律師事務所。每天西裝筆挺、體面舒適的工作中,他仍深入思索:「人生的真正價值在哪裡?」

他最終選擇放下名利追逐,回歸生命原點,毅然投入慈濟志業體。八年職掌國際慈善和海外志業,隨師歷練,親炙上人教誨,其間更把握殊勝因緣,立願爲第一代「清修士」。這兩大契機,皆來自感念天下苦難沉重,秉持師訓而提起有志一同的承擔願力。

慈濟邁入第四十六個年頭,證嚴上人近來感嘆「來不及」──「我的生命還剩下多少個月圓日?」非憂懼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而是思慮宗門法脈的延續,全球四大志業的鞏固和傳承。

由精舍常住衆、清修士和全球慈濟人分別形成「小千、中千、大千」世界,如立體琉璃同心圓般圈圈擴散,以法華精神行入人間。慈濟以天下蒼生爲己任,常住眾入群交涉會務,難免有所不便,而清修士以「出家心、在家身」則更圓通靈活。為此上人期盼清修士是終生奉獻的在家修行者,捨棄私情小愛,「能把志業當成生命中的家業去堅守」。
宗教處同仁葉秉倫,帶著證嚴上人對慈青的期許和祝福,前來進行海外首場「清修士說明會」,與百多名新加坡慈青、學長和志工深入交流心靈體悟。(攝影者:王綏喜,地點:慈濟新加坡分會靜思堂,日期:2012/03/02)


「清」、「修」、「士」

「上人對所有靜思弟子都抱著同樣的期許,而開啓清修士的法門,是讓我們更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秉倫學長遂以「清」、「修」、「士」延伸闡述其精神內涵。

「士,不能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作為銜接靜思精舍和全球志業的重要橋梁,清修士身負內守外弘、內修外行的使命,拳拳服膺上人教誨和調度。如同第一代常住眾,需「能忍別人不能忍的痛,吃別人不能吃的苦」,專心致志救濟群生。

人人皆有自性三寶,皆能統理大衆,一切無礙。才德兼備者,尤重以德帶動、以德服人。秉倫學長表示,「養德」是達到「清」的氣質和情操──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如清淨之水,隨方就圓。

秉倫學長分享:「那份自然流露的清淨氣質,是不可思議的涵養,能讓人人樂於親近和追隨,繼而在四大志業中去發揮『四攝法』和『同事度』的力量。」因此上人期待清修士的養成,是在靜思精舍的修行氛圍中熏陶。

慈濟宗門的修行法門在人群中。秉倫學長指出:「修就是能捨,捨去私情小愛、捨時間空間、捨去我執。」在人事互動中,學習開闊心胸,耐聽、耐看、耐勞、耐煩、耐相處……非為樂於配合的好好人,而是「謙卑、柔軟、勇於承擔責任的好好人。」

精舍 身心依止處

靜思精舍是清修士永遠的身心皈依處,也像是「種子訓練所」。精舍一切戒律和作息,清修士都須遵循。

秉倫學長幽默地分享自己輪值大寮作香積的初體驗。淩晨三點起床準備幾百人早飯,他在一片漆黑中走進大寮,準備燒材生火,燙傷燒傷時而有之,才終於燒出看似平凡但自己吃得很有滋味的稀飯。原來風王水土恩,一一都要感恩。
慈青張佑平(中)參與2日晚間的清修士說明會後,隔日更精進出席雙向交流座談。他期許自己從現在開始兼顧學業之餘,以清修士爲人生方向,學習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培養清修的德行。(攝影者:王綏喜,地點:慈濟新加坡分會靜思堂,日期:2012/03/02)

他形容:「生火時需要常常『鼓勵』時而微弱、時而搖擺的火苗;控火也不像一般的左轉右轉那麽簡單。」從而體會到生火就像修行一樣,「木中有火,不鑽不出;沙中有金,不淘不得;心中有道,不覺不悟」。

靜舍的生活點滴說不盡,秉倫咀嚼出了一分「甘願」的甜美。他說:「人生當中有多少决定,真正是我們為自己做的决定?」立願清修,讓他突破了「作為同仁的全部」,更體現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荷擔如來家業

面對「證嚴上人不在時,慈濟會如何?」提問,上人回應:「我會做到最後一口氣。我還會再回來繼續淨化人心的使命。」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曾開示:「五十位個有慈濟精神的人匯合在一起,就是一位證嚴法師。」這個想法上人放在心中二十多年,如今「因緣不得不成熟」,深思熟慮後明訂「清修士」制度,共同荷擔如來家業,讓慈濟志業綿綿延長。

「將來我們要如何傳承?現在就要趁上人還在時回去用心學。」秉倫學長最後語重心長地說:「佛陀曾經預言,末法時代將有一群賢人從地湧出來承擔大任……或許我們就是註定要在這一段過渡期來接棒,來鞏固慈濟志業,這就是我們的一大事因緣。」

2012年2月,慈濟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濟雨師兄會見上人,回到新馬即積極促成「清修士說明會」,廣招有志青年前來瞭解和共識。他表示:「這兩地的志業體,慈青是其中的主力,說明了慈濟的希望在慈青。這次清修士的招募,正是向一代明師求法的最佳途徑,也是慈青孩子的一大事因緣。」
新加坡分會醫護同仁黃恩婷立志回歸本會,也期待更多有心的學長姊提起正念正信走慈濟菩薩道,回歸志業體來承擔。(攝影者:楊嘉珮,地點:慈濟新加坡分會靜思堂,日期:2012/03/03)

佛心師志挑大米籮

新加坡分會醫護同仁黃恩婷分享:「明師難得,佛法難聞。《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有雲: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釋尊知我心,拔邪說涅磐。彷佛就像上人與我的師徒對話。」她也立志回歸本會。「上人立願要擋在地獄門口,讓天下衆生開啓佛性。上人的使命需要我們來完成,期待更多有心的學長姊提起正念正信走慈濟菩薩道,回歸志業體來承擔。」

難得有機會向秉倫學長請法,3日上午再與慈青進行雙向交流座談。新加坡國立大學慈青張佑平曾耳聞關於清修士「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志業」,未來將投身教育工作的他,期許自己從現在開始在兼顧學業之餘,以清修士為人生方向,學習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培養清修的德行。

天下大事,匹夫有責。無論身處哪個崗位上,秉倫學長都期待大家省思「要發揮最大的良能」(What’s your max capacity),如上人四十多年前發心挑起天下菜籃,秉持佛心師志不退轉,在此大時代共同挑起天下大米籮。【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戴佳璧、陳柔潔 新加坡報導 2012/03/3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