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賑災機具 有需要即上手

2015-08-07   | 沈瑛芳
慈濟急難救助隊在內湖園區進行第一次南、北區兩地教育訓練課程,內容以裝備總檢修及傳承相關操作技術為重點。二代小山貓造型輕巧方便,輪子行進改良為鋁帶,操作更為方便。(攝影者:黃銘村,地點:慈濟內湖園區,日期:2015/07/27)
「救人之前要先懂得保護自己,安全為第一考量,才能將全球慈濟人愛心傳遞到災區。」教育訓練的總指揮嚴聖炎強調「慈悲是善念心,科技是人性化。」慈悲科技即是以愛為中心,結合善念與人性化,膚慰關懷受災的人。

2015年7月27、28日兩天,慈濟急難救助隊在內湖園區進行第一次南、北區兩地教育訓練課程,內容以裝備總檢修及傳承相關操作技術為重點。總計有四十位隊員參與,其中有八位是來自雲嘉南高屏地區。這次課程以培訓種子及傳承為主。演練機具包括有二代小山貓、淨水船、淨水車,以及二代行動廚房。

整合相容 配備一致

在人文講堂進行靜態課程,多位來自北區資深的基金會同仁、志工勉勵隊員,提出急難救助平日的演練很重要,但前題是要注意安全,自己安全了才能去救助別人。

隨後,專程由花蓮來的同仁柳宗言以簡報讓在場所有的隊員們明瞭,說明慈悲科技的定義「慈悲科技 馳援大愛」。每每有災難發生的時候,慈濟藍天白雲的身影以直接、重點、尊重、及時、務實五個賑災原則進行救援關懷,成為苦難人安心、安身、安生的依靠,以慈悲為後盾,發揮強大人道救援的力量。

他以慈濟人經歷過的災難——臺灣八八風災、泰國水患、菲律賓海燕颱風,還有最近的尼泊爾地震等等,以慈悲胸懷、膚慰感動災區民眾的事例,一一和大家分享。透過圖片,也看見慈濟賑災機具的演化,比如早期的行動餐車設備無法車體分離,經證嚴上人慈示後,創始者蔡堅印志工努力研發,如今的「二代行動廚房」設備一應俱全,利用貨車載到現場即可發揮,亦在復興空難時發揮它的效率,溫暖了許多人。

基於目前設備尚無法落實到每個社區,柳宗言表示這些都在往後的規劃中。急難救助隊今年開始進行整合,也因此有今天南、北兩區的精進共修,以後在全省各地將陸續地舉行。期許將所學習的落實社區,讓慈悲科技發揮應有的效率,他表示,將來有相同的配置,大家都在同一個平臺操作學習。

建立起一個共通的平臺,凝聚北、中、南各區急難救助隊的精神;萬一有大型的災難發生時,大家所學一致、默契相同,設備使用操作方法的共通性就能及時發揮良能。最重要的是要提供給災民更有效率、更好的服務,能夠儘早的離苦得樂。
基金會同仁柳宗言分享慈濟以直接、重點、尊重、及時、務實五個賑災原則進行救援關懷。(攝影者:鄭啟聰,地點:慈濟內湖園區,日期:2015/07/27)


最後他說:「經由使用過程發現問題,再而集合眾人的智慧來調整改善,讓機具更具人性化,一代一代更新,一步一步往前走,這是大家的期望。」

安全 第一考量

本次教育訓練的總指揮嚴聖炎以嚴格紀律的規範進行,整個演練過程中,他不時以上人慈示弟子的話勉勵大家:「救人之前要先懂得保護自己,安全為第一考量,才能將全球慈濟人愛心傳遞到災區。」

嚴聖炎認為,「慈悲是善念心,科技是人性化。」意思是以愛為中心結合善念與人性化,膚慰關懷受災的人。所以災難現場透過服裝、配備的一致性,可以顯現急難救助隊特殊任務與專業性,讓需要救助的民眾安心。同時說明裝備的統一性、相容性、管理性的重要,在教育平臺只有一套課表進度,傳承銜接任務的時候,全省隊員可以很快地達到目標。

「安全、安全,還是安全。」鏗鏘有力的叮嚀如雷貫耳,激發所有隊員的使命感。檢視裝備、耳機、帽子、保護眼鏡,準備出發!人員移動至戶外整隊。烈日炎炎中,隊員們各個志氣高昂。實作課程除了現場操作之外,也做機具總檢驗、保養等工作。

專注演練 最佳運作


首先進行的是操作二代小山貓,嚴聖炎仔細解說看起來似乎繁瑣的操作桿,並提醒大家要手腳並用。

因為八八風災時,有感一般的機具無法進入屋內進行清除汙泥工作,研發而產生的小山貓,造型輕巧方便,原本輪子行進改良為鋁帶,操作更為方便;中間四方形的載斗可以放置四分之一頓的汙泥,對於清除屋內雜物的工作淋漓盡至的發揮力量。大家學習得非常專注,尤其是南部的隊員更是仔細聆聽,

「這是手動的要拉繩子」,他請後面的人保持適當距離。隨即示範操作複誦口號「準備!」拉起繩子又再複誦「發動!」學習讓人成長,透過演練累積經驗,希望將來萬一有需要時,以自己的力量幫助需要救助的人,是大家共同的心願。

隨後全體人員移到一旁的安置的兩艘淨水船,一艘負責以活性碳、RO逆滲透設備以及UV紫外線燈殺菌,將抽取的水源淨化後即可飲用,再災區這是非常需要的設備,在嚴聖炎做了簡要解說後,曾前往菲律賓海燕颱風支援的張銀彬,帶著大家操作演練。

有位隊員提問,幫浦沒有標示怎知道是汙水還是清水,嚴聖炎智慧的回答,既然需要淨水船,大家想是汙水還是淨水?讓這位新加入的隊員當下瞭解。

停置一旁的一艘船負責加熱,將淨化後的水導至此船內的加設系統,加熱後即時可以泡香積飯、煮熱湯。大家都明白災難當下,一碗熱騰騰的食物是多麼的有溫度,它可溫暖受創的身心靈,達到膚慰的效果。透過不斷的激盪、練習操作,每位隊員都希望賑災設備達到最佳的運作狀態,更為清楚急難救助的使命。
實際演練操作指揮的慈濟志工嚴聖炎嚴格要求,大家集中注意力專心聽取指示操作。(攝影者:黃銘村,地點:慈濟內湖園區,日期:2015/07/27)


急難救助 統合專業

南區隊員感受深刻,迫不及待的分享心情。來自臺南的王銘凱是位救火英雄,年紀雖輕卻有正確的理念,他認為幫助別人是人的本分事。對於有因緣來到內湖園區參加這次的共修課程,學習慈悲科技賑災機具教育訓練,他說:「了解到其實慈濟一直都在研發革新設備,感覺欣慰。」

對於賑災設備提供大家拯更多的災民,給他最好的服務。二代行動除訪的方便性,讓他訝異,因為災區救援不可能一天就結束,這些設備有助於後勤的補給,包括是水的部分、食物的部分,可以給政府部門提供食物,糧食,讓現場作業的時間可以持久,可以他們更多的能量。

為了這次的演練,他請假而來參與。他說,消防隊工作所學的知識理念,與慈濟急難救念是相同的,這次把握機會,利用放假之餘來學習覺得很有幫助。他篤定地說:「如果有任務需求,將統合工作上的專業與慈濟所學習的,發揮更大的能量去幫助別人。」

而領導南臺灣急難救助隊;南區隊長方崑旺則是慎重地說道,學習之後回南部去做傳承。看到每位隊員的用心,非常的欣慰。他表示,今年起急難救助隊南、北進行統合,大家一致的依標準SOP進行教育,從上而下一慣性,讓每位隊員都能熟練、清楚明白操作流程很重要。並說,學習是備而不用,萬一有需要時,就能夠馬上上手。

即將結束今日演練,大家整理心情期待明日課程。「集合整隊,報告……向右轉。」這日,內湖園區不時傳出雄赳赳,氣昂昂的口令,急難救助隊合齊的身影讓人安心。【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沈瑛芳 臺北內湖報導 2015/07/2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