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新公民 菲大生做環保

2017-08-12   | 李佳美
菲律賓大學師生進行公民教育課程,參訪馬尼拉環保教育站,學習做資源回收。(攝影者:李佳美,地點:菲律賓,日期:2017/03/13)
作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國立菲律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的六十五位學生2017年3月13日來到馬尼拉慈濟志業園區的環保教育站,學習資源回收分類。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課題,教授Rosabelle Louise Caram說:「這是教導學生們了解回饋社會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在他們畢業之後。」

改變生活 友善環境

Caram教授說,特別選擇慈濟菲律賓分會作為承辦環保課程的機構,是因為慈濟在社會服務方面有很豐富的經驗。「我相信學生可以從慈濟志工的經驗中學到很多!」她又說道。
菲律賓大學參訪馬尼拉環保教育站,由慈濟菲律賓分會志工介紹環保志業。(攝影者:李佳美,地點:菲律賓,日期:2017/03/13)

慈濟教育環保站,回收物滿山滿谷,學生確實打開了眼界,了解大量垃圾四處流落,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汙染。

透過分成五組,學生輪流依照各種類別,把回收物分門別類,有的拿掉塑膠瓶的蓋子和標籤,有的拆解3C產品和其他用品,有的折疊、整理二手衣物。

儘管手上的回收物骯髒不堪,學生們戴著手套,仍很樂意投入資源回收,一起為大家的生活環境付出心力。

Caram教授希望學生因為這次做回收的經驗,能夠一百八十度地扭轉生活態度,並且回去影響身邊的親朋好友。生活便利帶來了大量垃圾,Caram教授說:「做回收是很好的學習機會,讓學生見識到垃圾問題的真實情況。」

環保回收 挹注慈善

大馬尼拉地區每天大約產生九千二百一十三噸的垃圾,由於欠缺合適的處理設施,這些垃圾最後通常污染海洋、河川;有些則是堵住下水道,下雨時往往淹水。自1999年開始,慈濟菲律賓分會志工就盡力推廣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以減少垃圾、保護環境。志工到各地社區、學校,甚至在亡人節時到義山墓地推動環保教育。
環保志工講解塑膠的分類項目,菲律賓大學學生仔細聆聽。(攝影者:李佳美,地點:菲律賓,日期:2017/03/13)


菲律賓分會提出環境保護方案,將販賣回收物的所得,作為慈善濟貧基金,幫助過許多地方的貧苦家庭脫離生活困境。

就讀菲大土木工程系二年級的 Mark Joshua Napiza看到環保站堆積如山的垃圾,他了解到在家做好垃圾分類有多重要!

「我看到許多人們認為是垃圾的東西,其實是可以再利用的。」十九歲的Napiza說道。「我們真的須要在家裡實行垃圾分類,而從回收當中,我們幫助貧窮的人,也可以保護環境。」

減低消費 清淨源頭
菲律賓環保志工解說回收錫罐的用途,可作為烹煮食物的爐具。(攝影者:李佳美,地點:菲律賓,日期:2017/03/13)

在環保站的另一邊,電機工程系四年級學生Paul Ibabia正在拆解電子用品。人們為了滿足物慾,產生大量的電子垃圾,讓他想到這個世代的過度消費主義。

「只要是新的,人們就會買它,而造成垃圾問題。我今天學到追隨時尚流行是不重要的,將來它們都會變成為垃圾!」二十歲的Ibarbia說道,與其追求最新的電子產品,不如好好做回收。

另一個工程系的學生Kate Suzana從慈濟志工的環保故事中拓展了視野,她說:「學習分類時,志工全程耐心地指導陪伴,我們對彼此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到志工的世界觀、看待人生的角度,是這次活動Kate最喜歡的部分。

學生與志工互動熱絡,紛紛分享自己做環保的心得。樂見學生收穫匪淺,Caram教授說:「當學生看到了這些垃圾被處理的方式,希望他們買東西時再思考一下,這是必需品嗎?或是,這對環境是友善無害的嗎?丟棄物品之前想一想,這是可回收的嗎?」一起改變生活方式,學習清淨在源頭,就能共創舒適的居住環境。【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李佳美 菲律賓報導 2017/03/1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