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宗教 伴習經院學子成長

2017-12-15   | 印尼努魯亞.伊曼習經院關懷簡報
在發放大米期間,慈濟發現習經院校舍不足,決議援建教室。於2005年7月如期完成援建兩層樓的校舍,含有二十六間教室,為孩子開創一個希望的未來。(擷取自印尼努魯亞.伊曼習經院關懷簡報)

慈濟跨越宗教、種族和國界的差異,讓佛教和伊斯蘭教共譜和諧的愛心篇章。慈濟人自2003年在印尼努魯亞.伊曼習經院(Al Ashriyah, Nurul Iman)從大米發放、義診、援建校舍、開發水源到品德教育交流等,至今(2017年)已鋪出一條愛的道路;居住環境大為改善,也培養出一群向善向上的青年學子。

愛一直都在 象徵愛與和平

位於印尼雅加達郊區巴隆(Parung)伊斯蘭教社區的努魯亞.伊曼習經院,裡頭的孩子多是孤兒或是來自貧困的家庭。2003年8月慈濟首度發放大米,當時共計三千位習經院學生受惠。2004年5月並舉辦首次義診,之後每年定期舉辦兩次義診。
習經院教長哈比啥卡夫(Habib Seggaf)對慈濟不間斷地協助和關懷,備受感動。慈濟跨越宗教的差異,讓佛教和回教共譜和諧的愛心篇章。(擷取自印尼努魯亞.伊曼習經院關懷簡報)


爾後,在發放大米期間,慈濟發現習經院校舍不足,決議援建教室。於2005年7月如期完成援建兩層樓的校舍,含有二十六間教室,為孩子開創一個希望的未來。

雖然對穆斯林而言,他們並沒有膜拜人像或照片的習俗,但是習經院教長哈比啥卡夫(Habib Seggaf)對慈濟不間斷地協助和關懷,備受感動。毅然決然將證嚴上人的法相,懸掛在每一間教室的後方,表示對上人大愛精神的敬佩,也象徵愛與和平可以跨越宗教和種族。

人文的推廣 品德教育交流

自此,慈濟人開始從旁協助院內開源節流,教導學生做資源回收、學習技能,如麵包烘烤等。2008年2月,雅加達志工並偕同印尼慈濟中小學教師,到習經院推動人文教育理念,展開每個月的品德教育交流。

「品德教育交流」包括中文課、靜思語及手語的教學課程,每個月上課兩次。這一天,格朗聯絡處負責人呂蓮珠(慈傑)來到教室教導學生靜思語:「用心看、用心做、用心聼,終身都受用。」
呂蓮珠等志工多年的陪伴,和習經院學生們感情甚好,學生也學到精靜思語應用在生活上。(擷取自印尼努魯亞.伊曼習經院關懷簡報)

「請你告訴我,你們在家裡或學校裡,做哪些事?」上課中,呂蓮珠問大家。坐在最前排的曉鴻站起來回答:「每天經過清真寺,我會把垃圾撿起來,丟到垃圾桶裡。」話一出口,獲得了呂蓮珠的讚賞。另一位學生長江則微笑說著:「我會教同學們說中文。」同時亦獲得了肯定。

同學們明白了靜思語的意義,也懂得要應用在生活上;接下來,志工帶動大家學手語。每一位同學認真的表情和合齊的肢體動作,展現出一種和諧的美。慈濟手語讓同學們打開另一扇窗,把心靈那盞燈點亮起來,照向四方。
志工陪著學生在戶外分小組學習,學生一起背中文單字,在戶外分組學習讓大家心情愉快,學習變得更有效率。(擷取自印尼努魯亞.伊曼習經院關懷簡報)


而在中文的教學方面,多以日常生活用語為主。學生們在戶外分組上課,或一起背誦中文,提升學習效率。經過大家的努力也帶來美好的成果,有三位學生因此贏得了第六屆國民漢語比賽的獎項。

助硬體修繕 教導生活技能

2017年,志工看到習經院廚房已不堪使用,包括廚房屋頂多處破洞,導致下雨時地面常會積水,顯得髒亂、不衛生。志工決定協助其進行全面性的修繕,將屋頂及地板全面換新。之後,廚房裡變得一塵不染,乾淨又衛生,對學生的健康亦有幫助。

除了協助硬體設備的更新,志工又定期教導學生們許多生活上的技能,其中包含製作礦泉水和有機農業的輔導等。課堂上,志工提供各種菜苗,如空心菜、菠菜、茄子等,教導學生如何種菜。10月28日,十位學生跟著志工一起和大地為伍,彎腰動手進行鬆土、拔草和整地等農田工作。

學生伊拉斯基(Iliaksi)是一位負責種菜的組長,他正認真地向志工林建良討教種菜的方法;很多學生也抓住難得下田的機會,親自體驗種菜的樂趣,從中學習到不同的生活技能。

展開新視野 學習自力更生

習經院學生透過志工長期的陪伴與教導,漸漸擁有了一技之長,且自習經院畢業後,也逐漸嶄露頭角。

在習經院皆受良好中文教育的Nikmatullah,在畢業後順利在穆蒂雅拉巴邦沙高職學校任職中文老師。二十四歲的他,將自己的中文名字取名為「爽快」,他認為中文是未來非常重要的語言,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教學,打開學生們的視野。
而在教學上,爽快老師除了教導中文,也不忘傳授慈濟的人文精神。他明白表示:「用手語教學,讓大家更熱情地學習,學生也更容易記住單字。」
志工呂蓮珠(右二)12月4日回臺灣時,特地從桃園到臺南來關心王小龍的生活起居。王小龍(左二)非常地感動,他說:「真的感受到如家人般的呵護。」(擷取自印尼努魯亞.伊曼習經院關懷簡報)

另一位學生王小龍,從習經院高中部畢業後,順利考上臺南的嘉南藥理大學。在呂蓮珠12月4日回臺時,特地從桃園到臺南去關心他的生活起居。當在異鄉看到收悉的笑臉,且又貼心地帶來印尼的傳統食物來看他,王小龍非常地感動,他說:「真的感受到如家人般的呵護。」

就在呂蓮珠的鼓勵下,王小龍找到臺南靜思堂,想延續慈濟的良緣。剛好在那天遇到慈青舉辦活動,他立即決定報名參加。12月22日,王小龍將與慈青家人回到心靈故鄉參與慈青營,如願體驗精舍的生活。

慈濟自2003年和努魯亞.伊曼習經院結緣以來,這樣一路走來,志工一直陪伴著習經院學生成長。習經院學生人數也從三千人逐年增加,在十四年後的今天,已倍增至一萬五千人。然而,雖然人數增加,但因他們學到許多生活技能,已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整理自:印尼努魯亞.伊曼習經院關懷簡報 2017/12/0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