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放進化論 緬農名單上雲端

2019-02-28   | 彭鳳英、張文黛
出團前夕,團員在桃園靜思堂學習使用Ragic系統,慈濟志工林蔚綺教團員下載系統及操作。(攝影者:詹進德,地點:桃園國際機場,日期:2019/02/14)
「以前要花好幾倍的時間才能完成,現在運用科技方法不僅節省時間,也讓農民更快速、更彈性的領取稻種。」2019年2月15日深夜,緬甸即將迎來當地最大型的稻種發放,緬甸慈濟負責人李金蘭雖然有些緊張,但對於慈濟基金會首度採用資料系統來處理四萬七千戶的發放資料,也表達了肯定與欣喜。

2018年中水災 援助跨越年度

慈濟基金會與佛教國度緬甸的因緣,始於2008年5月納吉斯風災後,馬來西亞、泰國志工組成的九人勘災小組,第一時間深入災區援助,臺灣、馬來西亞、泰國等地慈濟志工接續合作,完成了物資、稻種、肥料的短期援助,同時帶動緬甸華人、臺商陸續加入慈濟行善的行列。

2018年7月至8月之間,由於强降雨引發的水災,導致緬甸十多個省邦受到影響,原本預計於2018年11月收成的稻田受到嚴重損壞,受災農民生活陷入困境。

經緬甸慈濟志工回臺報告,緬甸農業部門官員也於2018年9月向慈濟求援,證嚴上人慈允為緬甸受災農民提供援助,同時希望臺灣志工實地勘災,看看他們實際上需要的是什麼,有哪幾個地方、有多大的面積需要幫助。

經過勘災評估決定發放四個省,並於2018年11月11日至17日,先發放綠豆種子給緬甸受災農民,再規畫於2019年2月發放稻種給受災農民,期待能協助他們改善生活,幫助世界糧倉緬甸的農業,進而助益全球糧食供應。

名單建資料庫 有效減少人力

當綠豆即將收成之際,農民青黃不接的問題仍須克服;2019年2月的稻種發放工作,如何及時完成發放,讓農民得以順利播種,也成為這一此發放乃至從去年以來整體農民關懷行動成敗的關鍵。

由於2015年慈濟在緬甸也曾發放過一次穀種,當時勘災受損的十八萬畝,後來發放了將近六個月;有鑑於此,緬甸慈濟負責人李金蘭懇切希望,能透過改善技術,來補足當地志工人手不夠的難題。

在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同仁柳宗言的推動下,此次運用Ragic雲端資料庫系統來建立預備接受發放的四萬七千多戶農民資料。然而當志工收到緬甸農業部送來的資料卻是手寫的,還好有很多緬甸慈青配合同仁及本土志工,每天從早上九點一直到晚上十一、二點,協助核對內容正確與否,再行輸入雲端資料庫發放系統中。

緬甸「慈青」其實是慈濟幫助的學生,其中一位MIMI Ko從國中開始接觸慈濟,今年要上大學了,這兩星期以來都在緬甸聯絡處幫忙核對農業部提供的資料。MIMI Ko說:「確認資料無誤過程中很需要耐心、耐力,但是想到農民即將領取稻種,就覺得很開心。」

2月15日發放前夕,看似從容的李金蘭坦言:「很緊張呢!」不過看著眼前一疊疊已完成的發放通知單、祝福卡,李金蘭很有信心,十一定可以圓滿緬甸有史以來的最大型發放。【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此次發放使用雲端資料庫系統,首先要學會手機掃描;柳宗言(左一)和團隊先下載系統,方便志工操作。(攝影者:鄭啟聰,地點:緬甸仰光市,日期:2019/02/15)

(文:彭鳳英、張文黛 緬甸報導 2019/02/1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