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一分愛 助菲律賓災民鋪平重建路

2020-11-30   | 慈濟基金會
勘災之後,慈濟志工立即啟動賑災方案,第一波以工代賑,就從巴順里開始。由於慈濟在當地的人力不多,志工僅能盡力邀約華商與當地民眾參與,第一天的以工代賑,兩百多位居民投入,大家在雨中清理家園。(慈濟志工提供)
空拍鏡頭下,一間間的房子一層樓以上都泡在水裡,居民冒著風雨愴惶逃生……
 
天鵝横掃滿目瘡痍 梵高再襲雪上加霜
 
今年全球最強的颱風——「天鵝颱風」於11月1日清晨五點登陸菲律賓呂宋島東方島嶼,是2013年「海燕」颱風後,侵襲菲律賓最強的颱風。強風大雨下泥流傾瀉,有數以萬計的家庭受災,等待幫助。
 
3日,慈濟菲律賓分會,迅速展開勘災,志工首先抵達八打雁,4日迅速啟動以工代賑,號召鄉親共同清理家園。二天的時間街道恢復原貌,一千多人次的災民領到代賑金,得以購買材料修復家園。
 
6日,賑災腳步來災情更為嚴重的亞眉省,第一站在淡描戈市,原本要宣洩水量的溝渠,因為被垃圾堵住,造成洪水沖進兩邊住家,連學校也難以倖免。巴順小學老師說:「我為這個年度的學生感到難過,因為疫情改變上課模式,老師也在適應中,我覺得今年(2020年),這群學生真的都沒辦法,好好學習 現在校園又變這樣,真的為他們難過。」
 
關心前線志工勘災的現況,上人在行腳的忙碌行程中,也特別撥空,與弟子們視訊連線,傳出來的相片,災民整個房屋被大雨挾帶的火山泥給掩埋。他們只能無奈地一鏟鏟地鏟開,好挖出被埋的廚具、家具、電器;還有被埋的摩托車……
 
勘災之後,慈濟志工立即啟動賑災方案,第一波以工代賑,就從巴順里開始。由於慈濟在當地的人力不多,志工僅能盡力邀約華商與當地民眾參與,第一天的以工代賑,兩百多位居民投入,大家在雨中清理家園。
 
「天鵝」帶來的災難還在勘災、救災中,13日另一強勁颱風——「梵高」再登陸。這次大馬尼拉不再僥幸逃過而是被正面迎擊,馬利僅那市(Marikina)再次被淹成水澤,低窪的民眾攀到屋頂逃生,無語問蒼天……
 
有善心人士借給慈濟多部大型推土機,清理就更快捷了。(慈濟志工提供)

以工代賑重建家園 飢寒暗角撒落陽光
 
一夜風雨,災民連夜倉皇逃離;颱風一過,慈濟志工馬上進入災區。到了傍晚,天氣也開始轉涼,居民饑寒交迫。慈濟立即啟動現場煮熱食。
 
無奈風雨肆虐後,城市停電,一支支手機當起照明燈,一碗碗麵湯送到災民手中,他們疲憊的心暖了,淺淺的笑容爬上了嘴角。
 
有個小男孩餓扁了,顧不得麵熱,用手撈起來就吃,看得志工的心又酸又痛,內心五味雜陳。一來,慶幸自己能住在不被水淹的地方;二來,感恩自己有福,有能力伸出援手,幫助受難的人。
 
救災經驗豐富的志工,考量到如果未能趕在汙泥還未乾掉之前把汙泥清除,等到這些臭泥乾掉,不但更奇臭無比,還會硬巴巴,清理起來就更難上加難。於是,隔天慈濟立刻啟動「以工代賑」,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來幫忙清理街道的,一律每人每天給菲幣一千塊。
 
高額的代賑金,吸引了一千多人參加清理。而「以工代賑」既可救濟他們,也給了他們尊嚴,因為錢是他們用辛勤勞動換來的。代賑金每天發給,災民感動言謝,因為領到的代賑金,正好讓他們可以修復家園,對未來也增加不少的信心。
 
有善心人士借給慈濟多部大型推土機,清理就更快捷了。當所有垃圾被清理掉,整潔街道再現眼前,災民們由衷歡呼感謝慈濟的及時救助,但家園的重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上人一次次呼籲,能助人的人就是有福的人,更期盼募愛的聲音到哪裡,就能造福到哪裡去,發揮福的力量,來消弭天下災難。:「哪怕是一、二塊錢也是一分力量,一個分量的微小的愛,人人一滴滴的小愛,會合起來就是大愛。」(擷取自大愛新聞面)

善愛匯聚苦難有依 不輕涓滴有你有我
 
這次強臺風令災民損失慘重,因已逼近年關。很多家庭買來物品,準備在聖誕節前做些小買賣,這下全泡湯了,什麼都沒了,家徒四壁……在天鵝颱風侵襲的亞眉省,21日進行祝福金的發放,總共有十六個場次,幫助超過九千個家庭度過難關。
 
至於大馬尼拉區的馬利僅那市和聖馬刁鎮,以工代賑的工作還在持續,志工不僅帶動大家清理家園,還提供熱食,讓民眾能專心打掃,不必為張羅午晚兩餐而費神。因為天災而重創的家園,在志工的帶動,及居民的互助下,逐漸有了復甦的希望,而這股愛的力量也會一直都在。
 
這股愛的力量也來自全球各地。上人一次次呼籲,能助人的人就是有福的人,更期盼募愛的聲音到哪裡,就能造福到哪裡去,發揮福的力量,來消弭天下災難。:「哪怕是一、二塊錢也是一分力量,一個分量的微小的愛,人人一滴滴的小愛,會合起來就是大愛。」
 
有福的人更應該要惜福造福,在上人的呼籲之下,全球慈濟人響起一片愛的聲音。受助過的人反轉手心;平安的人更是慷慨解囊,人人心中的期盼是,苦難能夠早日消弭!
 
而這分行動,有您的加入力量會更強大。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整理自大愛新聞菲律賓賑災報導 2020/11/3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