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納海畢業青年放下學業 承擔發放回饋愛

2023-04-05   | 慈濟基金會
運送發放桌椅等設備的小貨車,因途中遇車禍而延遲,志工仍把握分秒,先趴在地上架起電腦設備。(攝影者:慈濟土耳其本土志工)
慈濟土耳其發放,從2月17號展開,持續到3月27號,圓滿了40場,累積38,926戶家庭受惠,慈濟志工胡光中師兄多次表達,在土耳其南部重災區的急難救助發放,能達到如此規模及數量,除了有上人、常住師父、本會及全球慈濟人做後盾外,若無土耳其當地的本土志工團隊,是無法達成的。
 
跋涉千里的支援  器材、人才都來自滿納海國際學校
 
發放38,926戶家庭,共有187,581人領到物資卡,而發放志工僅僅2,085人次,第一梯志工有45位、第二梯志工有43位、第三梯志工有53位。他們分別有土耳其、敘利亞和巴基斯坦的本土志工。有許多都是原本接受慈濟幫助的難民或助學生,他們從一千多公里外的伊斯坦堡,搭了11個小時的巴士才來到災區,急切地想為災民付出回報這片當初接納他們的土地。
 
而團隊從第一場發放開始,在災區使用的桌椅、電腦設備等器材,也是從千里之外的伊斯坦堡滿納海學校帶來的,胡光中說:「我們就如遊牧民族般地帶到每個發放場地。」每一場都能默契十足地依規劃場布完成,發放結束也迅速收拾啟程到下一個目標。

 
滿納海畢業,現正就讀大學的畢業生,放下學業投入發放,是發放現場重要人才及助力。(照片:擷取自大愛新聞畫面)


40場的發放都是透過簡訊通知,許多人以為是詐騙訊息而錯過,志工用心思考改進,新的簡訊設兩層資訊,首先介紹慈濟,第二層則是個資、出席發放回填表。簡訊中也提供當地媒體報導慈濟發放新聞連結,讓民眾自行點閱,化解內心的疑慮。發放中,發現收到通知的災民因為沒有智慧手機或不知如何回填,志工也會利用時間為他們服務登錄,發放團隊用心用智慧克服名單資料不完整的考驗,讓發放率創下新高。
 
在愛裡成長 學會以愛回饋
 
而數十天的行程下來,中間也輪了不少梯次的志工,其中有好幾名是慈濟滿納海學校培養出來的孩子,如今都升上了大學,想到當初跟著家人從敘利亞逃到土耳其,接受土耳其政府和慈濟幫助,面對此次強震,他們選擇暫時放下課業,挺進災區一起付出。

 
理科男穆沙,在發放現場身段柔軟,暖男形象源自內心的愛。(照片:擷取自大愛新聞畫面)


「你們持續關注你們的簡訊,我們會另行通知。」敘利亞志工穆沙告訴災民,發放的訊息是以手機的簡訊通知。災民問:「是現在嗎?」穆沙耐心地回答: 「不是現在,兩三天之後訊息會過來。」 這樣的情景在發放現場並不少見,而志工總是溫柔又有耐性地為幫助他們。
 
敘利亞志工穆沙現在是電算工程的大二生,在發放現場,這名理科男,語氣、身段比誰都還要柔軟,「那一對老人聽說有來自臺灣的慈善基金會在幫助人,被問有收到訊息嗎,他說我不知道,看簡訊才發現到,三天前已經收到了。」
 
 
敘利亞志工哈里塔尼,現正就讀大一生物醫學系,「我來這邊當志工,希望透過拍出來的照片,把災民真實的狀況,以及遭遇故事傳回臺灣 。」(照片:擷取自大愛新聞畫面)


而他手上拿的專業照相機,記錄發放溫馨,也療癒自心:「我很難過,看到災民承受如此的苦難,房屋也倒塌了,但我同時感覺我很幸福,能跟著慈濟的腳步來幫助這些人。」 慈濟志工余自成對他很讚歎:「他滿熱心的,剛剛我看到也滿感動,就好像上人講的苦民所苦,會主動去協助他。」 
 
負責發放現場記錄的還有敘利亞志工卡拉曼與哈里塔尼:「你有訪問到這個人嗎?」「有,我有訪問。」「你按這邊,分享出去的照片會變成高畫質。」「原來是這樣。」 敘利亞志工哈里塔尼,現正就讀大一生物醫學系,他說:「我來這邊當志工,希望透過拍出來的照片,把災民真實的狀況,以及遭遇故事傳回臺灣 。」 

 
就讀室內設計的卡拉曼,用細膩的心思觀察發放現場,相機裡每張相片背後都有著感人故事。(攝影者:擷取自大愛新聞畫面)


未來的生醫人才,眼前的青年力,隨著大團挺進每一場發放,20天下來,使命更堅定。:「我已經出來當了超過20天的志工,像我們這些年輕人,比起有家庭負擔的志工,我們可以付出更多,我們可以跟著到處協助,而有家人需要照顧的志工,就比較會有罣礙。」 
 
手機相簿裡的每張照片,承載著一段又一段的故事,鏡頭後的細膩心思,來自他——就讀大一室內設計系的敘利亞志工卡拉曼,他說:「從我2013年來到土耳其,已經10年過去了,感謝慈濟照顧我們,也感謝土耳其政府接受我們,為我們敞開大門,而這次強震發生,是我們回報的時候了。」 
 
愛的故事,隨著青年力量在延續,也看見了傳承的光芒,閃閃發亮。
 
(文:蕭志傑 李建寬 余自成 土耳其報導 2023/03/29)

更多相關資訊,請點擊【馳援土敘地震】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