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12小時 堅持要做一件事

2015-07-13   | 周芳苑
慈濟在2014年推動全美薰法香,礙於時差的關係無法與臺灣連線同步,也為了讓大家可以養成早起的習慣,所以選擇晨間共修,屆今已滿一周年,有許多人持之以恆繼續修習,也有許多新加入的人一起聞法。(攝影者:周芳苑)
「承擔志工那麼多年,常聽大家說『很愛上人』,自己內心卻一直無法深刻體會……」美國新澤西慈濟志工林怡蓉每天開車兩小時往返慈濟紐約分會,想要藉著薰法香更親近佛法也更了解證嚴上人。

慈濟紐約分會自2014年7月1日開始每天清晨五點半準時播放〈開經偈〉,志工們在暗如黑夜到微亮晨曦的天色下,步入三樓講經堂共聚薰法香,利用一天當中最初的清醒時段,聆聽證嚴上人開講《妙法蓮華經》;一年已過,人人心中各有領受,薰習修行的法緣還在繼續……

清晨薰法 直播改為轉播


2013年下半年起,慈濟紐約分會二樓每天下午四點半或五點半(依據冬令時間或夏令時間)定時播放上人的《法華經》開示,與臺灣同步零秒差。

因為時差的關係,臺灣薰法香的時間是美國時間的下午,由於是在上班時段,只有零星幾人能夠參與,很多時候甚至是紐約分會執行長張濟舵一人獨坐筆記型電腦前,一對一聆聽上人開示。

去年(2014年)全美推動「晨鐘起.薰法香」,同步進行的薰法香改為重播,雖然比臺灣慢了十二個小時,卻讓還在上班的志工能夠模擬清晨共修,在萬緣未起前寧靜聞法,至今已滿周年。

琢磨耐心 堅持做一件事

一年來,除了極少數下大雪的日子外,薰法香未曾間斷。慈濟志工翁玉慶原本對電腦一竅不通,卻因為薰法香而勇敢承擔影視工作,每天準時開車到會所,並協助設定電腦連線,除非硬體設備出狀況,否則一定準時播放。

每天與臺灣連線無秒差固然重要,但是時差讓很多想發心參與的人缺席,所以改變以往下午連線的常態,換成每天清晨重播前一日連線影片,雖然時間晚了十二小時,但是一起聞法精進的人變多了。(攝影者:翁秀春)
「剛開始只是陪伴師姊(王錦霞),後來聽聽覺得也不錯,雖然未必懂得上人全部的說法內容,但有聽總比沒聽好。」翁玉慶現在凡事比較會檢討、深思,不論是自己的暴躁或者面對同修的習氣,都能退一步思考且比較能冷靜處理。

「既然負責開門,就一定要天天來,逼自己持續做一件事,不能再沒耐性。」慈濟志工王錦霞也抱著極大決心參與薰法香,她覺得自己極沒耐性,與先生翁玉慶承擔開門的重責大任,起初為了磨耐性而起步聞法,一年多來愈來愈有心得,看到《法華經》裡描述多位大覺者成佛的故事,王錦霞深信人人可成佛,便發願:「我也要成佛!」

認真實踐 化解生活煩惱

靜思書軒店長蔡雪卿每天看著慈濟志工沒有交通工具,卻仍想辦法早起到會所,決定試著加入薰法香的行列,她形容著:「薰法香聽法的一小時就如同在天堂,正好是在三樓講經堂,是往上爬且滿心歡喜;結束之後到一樓書軒開始工作,向下走去實踐才是真正的考驗。」

蔡雪卿在靜思書軒工作,常常逢人就問:「你怎麼沒來薰法香?」志工從旁提醒著「不要給人家壓力……」蔡雪卿則自我要求,如果沒有繼續聞法可能就停滯在原地踏步,進而不知如何化解生活煩惱。早起薰法香後緊接著工作,在會所的時間變得很長,但她覺得心中法喜可以克服身體上的疲累。

慈濟志工林怡蓉家住新澤西,卻依然每天花兩小時的車程,自行開車到會所薰法香,她說:「承擔志工那麼多年,常聽大家說『很愛上人』,自己內心卻一直無法深刻體會。去年10月份,新澤西州精進營之後,精舍師父傳達『誠與情』的提醒,一天內便決定要多了解上人、更貼近上人。」

為了讓不懂臺語的人也能聞法,2014年7月底便開始播放由花蓮本會整理的中文逐字稿。讓更多人不會因為卡在臺語不輪轉而有薰法香障礙。(攝影者:周芳苑)
林怡蓉共寫了三本筆記,目前正開始記第四本,如果身旁的人有困擾而起煩惱心,她隨時可挑出一些法語與人分享。「薰法之後,可以感受我很愛上人,如果將法融入心中,就會是真正的慈濟人,不會像少了什麼……」

結伴薰法 一改生活作息

卓小楓和周素滿天天搭翁玉慶和王錦霞的便車,結伴薰法香,成了磐石部隊。卓小楓說,「上人提醒,薰法香不要一天捕魚三天曬網,所以決定天天報到;上人又說,不要帶業而去,要帶法,緣會盡,如果沒有法,就辛苦了。」

來自中國大陸的咪咪最近二個月來跟著大家薰法香,已體會到修行的意義,她說,「薰法香就是脫胎換骨的過程,從貢高我慢、自鳴得意到發現只不過是一堆習氣而已,薰法香的結果就是,一大早起來用法觀自照,有能力對自己進行大掃除,就像被剝的洋葱,心甘情願地被去掉老皮,重現靜寂清澄、志亦虛漠,並能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雲妮是靠著耐力改變作息,她分享著:「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佛經,又加上臺語聽得不是很懂,剛開始參加薰法香時聽起經來很吃力。但這樣聽了十個月,開始對佛法有些許了解。」以前總是凌晨二、三點才睡的夜貓族,現在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晨鐘起.薰法香」改變了大家的生活作息,也開啟了修習佛法的一扇門。

(文:周芳苑 紐約報導 2015/07/0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