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報導慈濟大學大體人文典禮
2009-04-27 | 慈濟基金會
4月22日華爾街日報的世界新聞版裡,以斗大的標題「Poems and Tears for 'Silent Mentors' Spark a Surge of Cadavers in Taiwan」介紹台灣慈濟大學的「大體老師」,除了長達一千多字的報導外,並且可以從網路上看到三分鐘的人文典禮影片和十三張照片,慈濟醫學教育大體老師和醫學生特殊的互動,引起全球的注意。有讀者留言說,從沒在華爾街日報上看過這麼感人的新聞,也有人表示期待全世界的醫學生都能看到這篇報導。
《華爾街日報》是美國乃至全世界影響力最大,同時出版了亞洲版、歐洲版、網路版,每天的讀者大概有二千多萬人。今年2月18日到23日,慈濟大學舉辦2008年大體模擬手術,華爾街日報記者駐北京記者張彥(Ian Johnson)特地從北京飛來台灣,採訪大體模擬手術。
慈濟大學模擬手術採用急凍全人的臨床手術練習,不只在技術上是全球唯一,整個人文典禮充滿感恩尊重的過程,才是華爾街日報張彥想要採訪的主要原因。張彥表示:「每個學生都能跟老師家屬在一起,這是很感動的,令人印象很深刻,我覺得這個對我們的讀者是很有意思的,我們的讀者也包含很多醫師。」
華爾街日報世界新聞版,點進去斗大標題上寫著:「詩詞與眼淚,感恩無語良師的讚頌,台灣醫學生與捐贈者家屬結合起來扭轉傳統遺體捐贈上的阻力」,整篇報導從實習醫師許峻凱陪伴著大體老師家屬開始,站在模擬手術室裡,家屬的低低的啜泣聲,許醫師也流下了感恩的眼淚。張彥並在文中提到,雖然全球醫學院都會安排追思儀式感恩捐贈大體者,但,可沒有一所大學像慈濟做到那樣特殊程度。
張彥採訪了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曾國藩主任、以及國內外學者等,對於台灣遺體捐贈有很深的描述,新聞報導提到,慈濟醫學院之所以對往生者有此加倍關懷,皆因創辦人證嚴法師。慈濟對大體老師的尊重改變了傳統台灣和大陸華人對人體觀念,也改變了醫學院缺少大體老師的問題。傳統全屍觀念,讓慈濟在大體使用之後,還會進行縫合,以保完整。這跟西方作法就不同。慈濟醫學院也轉捐贈其他醫學院,而今,其他醫學院也跟進相關追思儀式,克服了大體老師不足問題。
學生與家屬的互動,深深的感動了張彥,他引述許峻凱實習醫師的話:「我們希望家屬瞭解我們做什麼,讓他們也有參與感,我們也從家屬瞭解大體老師,就像是認識一個人一樣。」
張彥認為華爾街日報讀者廣泛,其中有很多是醫學領域的專家,他相信台灣全球唯一的大體模擬手術和人文典禮,會引起讀者的興趣。就像他在報導的最後一段寫的大體老師家屬說話:「這就是媽媽的願望,希望醫學生可以從中得到學習。現在我終於能夠了解大體捐贈是怎麼一回事了。」全球的讀者可以透過張彥的報導,認識台灣的大體捐贈。
慈濟大體人文典禮受到國際媒體的肯定,模擬醫學中心曾國藩主任表示,雖然慈大相較於其他醫學教育院校來說,只有短短十五年的資歷,但只要誠正信實,做該做的事,用心就能改變一般人對遺體捐贈的觀念,還能藉此落實醫師人文涵養及視病如親同理心的培育;歸根就底的,最該感恩的是大體老師的捨身大愛,才能完成,人文關懷融入醫學教育的理想。
華爾街日報原文網址: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24035156541040575.html
《華爾街日報》是美國乃至全世界影響力最大,同時出版了亞洲版、歐洲版、網路版,每天的讀者大概有二千多萬人。今年2月18日到23日,慈濟大學舉辦2008年大體模擬手術,華爾街日報記者駐北京記者張彥(Ian Johnson)特地從北京飛來台灣,採訪大體模擬手術。
慈濟大學模擬手術採用急凍全人的臨床手術練習,不只在技術上是全球唯一,整個人文典禮充滿感恩尊重的過程,才是華爾街日報張彥想要採訪的主要原因。張彥表示:「每個學生都能跟老師家屬在一起,這是很感動的,令人印象很深刻,我覺得這個對我們的讀者是很有意思的,我們的讀者也包含很多醫師。」
華爾街日報世界新聞版,點進去斗大標題上寫著:「詩詞與眼淚,感恩無語良師的讚頌,台灣醫學生與捐贈者家屬結合起來扭轉傳統遺體捐贈上的阻力」,整篇報導從實習醫師許峻凱陪伴著大體老師家屬開始,站在模擬手術室裡,家屬的低低的啜泣聲,許醫師也流下了感恩的眼淚。張彥並在文中提到,雖然全球醫學院都會安排追思儀式感恩捐贈大體者,但,可沒有一所大學像慈濟做到那樣特殊程度。
張彥採訪了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曾國藩主任、以及國內外學者等,對於台灣遺體捐贈有很深的描述,新聞報導提到,慈濟醫學院之所以對往生者有此加倍關懷,皆因創辦人證嚴法師。慈濟對大體老師的尊重改變了傳統台灣和大陸華人對人體觀念,也改變了醫學院缺少大體老師的問題。傳統全屍觀念,讓慈濟在大體使用之後,還會進行縫合,以保完整。這跟西方作法就不同。慈濟醫學院也轉捐贈其他醫學院,而今,其他醫學院也跟進相關追思儀式,克服了大體老師不足問題。
學生與家屬的互動,深深的感動了張彥,他引述許峻凱實習醫師的話:「我們希望家屬瞭解我們做什麼,讓他們也有參與感,我們也從家屬瞭解大體老師,就像是認識一個人一樣。」
張彥認為華爾街日報讀者廣泛,其中有很多是醫學領域的專家,他相信台灣全球唯一的大體模擬手術和人文典禮,會引起讀者的興趣。就像他在報導的最後一段寫的大體老師家屬說話:「這就是媽媽的願望,希望醫學生可以從中得到學習。現在我終於能夠了解大體捐贈是怎麼一回事了。」全球的讀者可以透過張彥的報導,認識台灣的大體捐贈。
慈濟大體人文典禮受到國際媒體的肯定,模擬醫學中心曾國藩主任表示,雖然慈大相較於其他醫學教育院校來說,只有短短十五年的資歷,但只要誠正信實,做該做的事,用心就能改變一般人對遺體捐贈的觀念,還能藉此落實醫師人文涵養及視病如親同理心的培育;歸根就底的,最該感恩的是大體老師的捨身大愛,才能完成,人文關懷融入醫學教育的理想。
華爾街日報原文網址: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24035156541040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