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神父:願與窮人生活

2014-11-26   | 范婷
慈濟人與當地志工展開海地角地圖,詳細討論災情和可行的救助方案。(相片提供:慈濟基金會)
深秋的紐約,清晨,近零度的低溫。冷空氣,讓人瞬間清醒了起來。寒冷,沒有讓人畏縮。因為,慈濟人心上想的,肩上擔的,是大雨大水過後,無家可歸,受苦受難的海地子民。

11月16日,慈濟志工張濟舵、葛濟覺、蘇煜升、陳燦陽、唐朝、康尼爾、范婷所組成七人勘災團,前往海地太子港與海地慈濟志工李思力(Lesly)和理查(Richard)等人針對海地角勘災行程做深度討論,擬定17日主要勘查的地點與方向。

海地角探勘 詳實記錄災民需求

17日清晨六點多全員準備出發,除美國七人團隊之外,海地志工李思力也全程陪伴,從太子港一路往北到海地角,至少需耗時五個鐘頭。根據海地角志工已經完成的勘災報告中,志工選定海地角臨近的三個重災區進行勘察,分別是夏達(Shada)、佩蒂安斯(Petite Anse)及歐脊角(Haut Du Cap, 法文的意思是「山最高點」)。勘察重點,必須記錄這三個地區的受災程度、受災人數,以及當前最迫切需要協助的部分。

勘災團也秉持上人慈示,一方面針對水災受災區域、受水災影響的居民做深入勘察,擬定未來要援助的方向,也同步了解此次未受災且生活貧困居民的需求,並適時地提供援助。

深訪入民情 飢餓現苦真實震撼

結束17日、18日的勘查,19日慈濟人驅車前往聖恩修女會,與三位修女及三位神父見面商討水災過後的濟貧計劃,他們清楚慈濟的援助計劃後,三位神父皆表示會在隔天(11/20)下午回報自己所在教區需要幫助的家庭戶數。
慈濟人驅車前往聖恩修女會所在地,商討水災過後的濟貧計劃。(相片提供:慈濟基金會)

其中來自香檳社區的雷斯利(Father Lesly)神父在會議後主動告知慈濟人,「藍之丘社區的巴隆神父經營照顧社區非常深入,希望介紹給團員們認識。」因此會議後,勘災團成員決定前往雷斯利神父的香檳社區,以及巴隆神父的藍之丘社區進行深入的探訪。

慈濟人跟隨雷斯利神父進入香檳社區,神父提及大水來時,社區幾乎所有的房子都泡在水裡。雷斯利神父說,「大水來襲那天,我的教堂收容了七十五個家庭約四百個人,兩天用盡一切力量提供食物和物資給災民們。」雷斯利神父又說許多人家中的床墊、衣服和煮飯用的瓦斯爐全都泡水,無法再使用,在水災過後,市政府並沒有提供任何資源,也沒有其他慈善組織前來援助他們。

雷斯利再領著團員走進一個空無一物的房子,一位婦女看見神父便激動的衝出房子,她對著神父大聲哭喊著,「我好餓!」她激動得難以控制情緒,在雷斯利神父面前掀起上衣,露出凹陷的肚子,哭訴著:「我已經三天沒吃任何東西,沒喝一口水!」

慈濟人看到這樣的情景,既震撼又心酸,勘災團員們心裡想著這位婦女只是眾多饑餓的海地人當中的一個,大家心心念念著要如何讓海地的人民脫離這樣的生活,又該如何陪伴他們改變生活。

藍之丘社區 巴隆神父全心救護

一行人到了歐脊角的藍之丘社區,巴隆神父說,「藍之丘的土地是建築在沼澤地之上,位在兩條河之間,因此每次下雨,整個社區就一定會淹水,而且每年至少發生二至三次的水災。」雖然當地居民已經習慣了淹水,甚至大水來時,居民們也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但是巴隆神父告訴居民,一定要撤離,也因此有許多人跟著他到教堂避難。

藍之丘社區的居民,多數從鄉下來到這裡,他們以為到城市較容易找到工作,但事實並非所想,他們來到歐脊角之後,不但找不到工作,更找不到在市中心可以居住的地方,於是他們就在藍之丘社區,簡單搭起勉強可遮風避雨的屋子,於是這裡成了貧民群居的地方。而「藍之丘」這名字的由來,也正是因為這些破爛屋子,讓整個地區像是「藍色的丘陵」一樣。
慈濟人前往海地角進行勘災,社區幾乎所有的房子都泡在水裡。(相片提供:慈濟基金會)

在藍之丘,沒有供水系統,更沒有廁所,因此當大水來時,所有人的排泄物全都會浮在水面上,不但惡臭四溢,更造成疾病叢生,霍亂便是其中一項。巴隆神父提及前幾天臨近教堂邊,有一個小男孩就是喝了受汙染的水,而死於霍亂。也因為沒有給水系統,居民也只能用汙染的水源來洗衣服,甚至喝這些被嚴重汙染的髒水。

心繫窮苦人 堅定使命與任務

巴隆神父是來自於一個名為「聖詹姆士」(The Brothers of Saint James)的教會,他說,「我的教會給我的使命和任務就是『讓自己變成貧窮的人,並和窮人一起的過生活。』」

然而,儘管神父已經和藍之山貧民窟的居民一起過日子,但讓他最心疼的看到居民們生活在痛苦中,但自己能做的卻是那麼少。他不止幫助天主教徒,也幫助基督教徒,或是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因為這些人除了巴隆神父之外,就無法得到任何人的幫助了!
巴隆神父(右二)說,上帝給他的使命和任務就是「讓自己變成貧窮的人,並和窮人一起的過生活。」(相片提供:慈濟基金會)

「如果人們沒了生命,就不可能去教堂,所以需要先讓這些人能夠活下去,然後他才有機會去親近上帝。」巴隆神父將自己的生命完全投入在幫助及改變藍之丘這塊土地上。巴隆神父悠悠然地道出自己心中的苦,「對我來說,我每天最心痛的時刻,就是當我每晚臨睡前,想到藍之丘的居民們,我問我自己,明天早上醒來時,我能夠為他們再多做些什麼?」

顛簸路難行 用愛行慧找回希望

巴隆神父誠懇的神情與態度,深深觸動勘災團成員每個人的心。來自洛杉磯的勘災團成員陳燦陽,自2010年賑災後,在這次又重返海地,陳燦陽說:「這次勘災之行,最讓我感動的就是藍之丘一千五百個家庭的小社區,巴隆神父非常憨厚老實,看到自己管理的家園受到大水損毀,教堂也損毀,但他心裡所想到的,都是如何讓這些小孩子,家庭脫離窘境。」

陳燦陽看到他認真的表情和工作態度,肢體語言,深深感受到他的誠懇。他認為由於藍之丘會因為有巴隆神父,和慈濟本土志工的結合,一定能夠改變社區的現況。

為了避免遇到山區道路大霧,勘災團成員趕在太陽下山開車返回太子港。儘管大家心裡早有準備這顛簸的車程,又將是難熬的五個小時,但大家仍勇往直前。慈濟從1998年時來到海地,至今(2014年)已經是十五個年頭。慈濟人用愛、用智慧,引領海地人民靠自己的雙手,找回曾經擁有的希望。

( 文:范婷 海地報導 2014/11/1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