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 綻放在藍之丘

2014-12-30   | 海地人文真善美志工
位於海地北部的海地角「家在藍之丘」以工代賑於12月20日舉行圓緣活動,村民們顯得格外開心,他們剛進入教堂,就開始邊唱邊跳了起來!慈濟志工被大家的熱情所感染,和村民一起互動。(攝影者:海地人文真善美志工)
透過教堂牆上的破洞,夕陽映照著前方的山頭。願藍之丘的未來更美,海地的未來更美,「我無法用言語來感謝慈濟。慈濟源起於臺灣,今天在這裡的都是美國慈濟人。但是,當藍之丘遇到大困難,百姓看不到生活希望時,慈濟令人感動的親身前來,用尊重與愛幫助藍之丘的居民重拾信心!」巴隆神父一再地感恩。

位於海地北部的海地角「家在藍之丘」以工代賑於12月20日舉行圓緣活動,村民們顯得格外開心,他們剛進入教堂,就開始邊唱邊跳了起來!慈濟志工被大家的熱情所感染,和村民一起互動。

歡欣圓緣喜驚嘆 環保回收新思維

慈濟帶動「家在藍之丘」以工代賑專案,起源於今年(2014年)11月初,當時大雨引發加勒比海島國包含海地、多明尼加、波多黎各等地嚴重水患,其中海地首都太子港及第二大城海地角受創最為嚴重。美國慈濟志工多次前往勘災,並於12月15日展開「家在藍之丘」以工代賑,經過五天的清掃終於告一個段落,許多藍之丘社區居民,以歡愉的心情迎接圓緣的到來。
當看到回收寶特瓶可以賺錢一事,村民瞪大眼睛注視的螢幕,臉上不時露出驚訝的表情。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身邊造成環境汙染的寶特瓶,竟然是「黃金」。(攝影者:海地人文真善美志工)

歡喜互動後,海地志工強丹尼斯(惟行)介紹慈濟緣起及竹筒歲月的精神,號召村民要團結起來,改造家園環境;志工馬克分享慈濟本土志工在海地是如何做慈濟,及從事的慈善活動。為此,現場播放一則太子港老婆婆靠回收寶特瓶,賺錢貼補家用的故事。

村民們歡喜驚嘆!當看到回收寶特瓶可以賺錢一事,村民瞪大眼睛注視的螢幕,臉上不時露出驚訝的表情。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身邊造成環境汙染的寶特瓶,竟然是「黃金」。

影片中,老婆婆裡用兩周的時間回收十一大包的寶特瓶,共換得二千六十四古德(海地流通貨幣名稱),約美金四十四元。村民鼓掌讚聲不斷,驚呼聲不斷,臉上的笑容掩藏不了內心的激動。

以工代賑現希望 感恩之心誠可貴

慈濟人的用心帶動讓藍之丘的村民有了不同的思維,他們紛紛上臺分享以工代賑的心情,「感恩慈濟本次以工代賑項目,給大家又重新帶來了希望!」說著說著又高興地歡唱,村民分享時除了感恩大家,還帶領村民一起為慈濟志工歌唱,臺上臺下是又唱又跳;現場許多年老的長者也都前來參加今天的圓緣,感受這一分喜悅。
巴隆神父一再地感恩:「我無法用言語來感謝慈濟。當藍之丘遇到大困難,百姓看不到生活希望時,慈濟令人感動的親身前來,用尊重與愛幫助藍之丘的居民重拾信心!」(攝影者:海地人文真善美志工)

以工代賑居民在每天工作完後即能領到八塊美金的代賑金,不僅讓村民透過勞動工作獲得收入的機會,更傳達了感恩、尊重、愛的慈濟人文,他們靠自己的雙手清理家園,心中充滿喜悅。

「一天八美元可以帶給藍之丘居民這麼大的喜樂,來自美國富裕國度的我們,一天需要多少錢才覺得滿足?八十?八百?還是八千?八萬?上人教導我們回歸簡樸生活,從藍之丘居民身上,我學到了簡樸生活的真與美。」志工葛舉賢(濟覺)看著村民的純真,讓他有感而發。

透過慈濟志工以工代賑的帶動後,海地角的鄉親開始懂得走出家門,參與社區工作,居民們團結起來,一起為家園共同努力。以工代賑的結束,象徵著藍之丘新的開始,慈濟志工虔誠為藍之丘祈禱;巴隆神父也期待村民保持以工代賑的團結精神,同時更感恩慈濟人為藍之丘人們所做的一切。

(文:人文真善美志工 海地報導 2014/12/2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