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 你家的電視褓母嗎

2013-04-26   | 吳淑育 張玉美
4月13日,靜思書軒中壢園區店舉辦心靈講座,邀請囝仔影音公社製作人李秀美,分享數位時代的父母和孩子不可不知的事。(攝影者:丘亭,地點:靜思書軒中壢園區店,日期:2013/04/13)
現代兒童從媒體看到什麼?媒體和心靈又有何關係?4月13日,靜思書軒中壢園區店舉辦心靈講座,邀請囝仔影音公社製作人李秀美,分享數位時代的父母和孩子不可不知的事。

與媒體和平共處 帶出正面力量

數位時代的今天,科技產品不少,而形形色色的媒體更無所不在,舉凡電視、電玩、流行音樂、海報、招牌等,甚至人本身也是媒體之一。雖然是家長購買科技產品,但最常使用所謂「銀幕媒體」的卻是孩子,家長跟上潮流的腳步永遠比不上孩子,反而被迫去適應。

「當家長與孩子間有數位落差,家長不知道孩子在網路上認識哪些人、交談些甚麼,同時擔心媒體會耽誤孩子的課業、影響孩子的健康或交到壞朋友。」李秀美說出現代父母的「媒煩惱」。

電視每天在教育我們的孩子,一點一滴慢慢地影響他們的思想、情緒和精神,常接觸暴力電玩、暴力卡通的孩子,會逐漸誘發社會偏差行為。李秀美說:「媒體是販賣者、暴力者,但也可以是教育者,可以有正面的力量扮演教育的角色。」
黃雅蘋老師說:「父母有責任陪孩子多做好的選擇,與其放孩子在家看電視,不如帶他來慈濟,這裡有好人、好書、好的團體,會讓孩子好命一輩子。」(攝影者:丘亭,地點:靜思書軒中壢園區店,日期:2013/04/13)


「要把電視丟掉做得到嗎?有必要嗎?」既然無法杜絕媒體,就讓電視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學會與電視和平共存。李秀美分享「親子共視」的好處,就是與孩子一起選擇健康的節目,陪伴孩子一起看、一起討論劇情,製造親子話題,讓彼此的關係變得更好。

李秀美接著說:「家長會關心孩子生病看什麼醫生、讀什麼學校,卻忽視媒體的影響力。」李秀美認為,我們不僅使用媒體更要「利用」媒體,家長可透過媒體培養孩子的媒體素養和能力。她舉例表示,父母可以試著讓小孩使用手機照相或家用攝影機,拍下家人一起出遊的影片,讓他們剪接成短片,在適當場合安排孩子發表成果,讓小孩學習用自己的作品替換電視節目,孩子就自然懂得何時該關機。

心靈需環保 媒體變淨土

鍾月春帶著就讀高中音樂班的女兒徐若寧一起來參加今天的心靈講座,鍾月春說:「我會關心孩子所接觸的媒體,規定孩子假日才能上網、偶爾看個電視,更會要求女兒陪我一起看大愛劇場。」坐在一旁的徐若寧則說:「平常也有使用網路的習慣,除了查資料也會在臉書上留言,媒體有好也有壞但自己不會沉迷。」

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黃雅蘋老師,有天,她發現國小五年級學生作業本背後所畫的漫畫,竟是描繪社會新聞事件的詳細過程,這時她才驚覺媒體對孩子的影響真大,於是她利用午餐時間,播放慈濟醫療志工幫助洗腎病人走出幽谷的故事。
以前看連續劇時,鄭博芬的情緒會隨著劇情起伏,有時看多了情感會變得麻木,但最近收看大愛臺後發現,自己原有的本性又回來。(攝影者:丘亭,地點:靜思書軒中壢園區店,日期:2013/04/13)

一位小朋友看了影片後對她說:「老師,我們雖然無法到醫院當志工,但可以當地球的醫生。」有天,她發現同學默默把校園內抽菸、喝酒留下的菸蒂、瓶蓋主動的撿起來,為維護校園清潔而努力。黃雅蘋老師接著說:「父母有責任陪孩子多做好的選擇,與其放孩子在家看電視,不如帶他來慈濟,這裡有好人、好書、好的團體,會讓孩子好命一輩子。」

以前看連續劇時,鄭博芬的情緒會隨著劇情起伏,會一邊看一邊笑罵、批評,有時看多了情感會變得麻木、不容易感動、流淚,但最近收看大愛臺後發現,自己原有的本性又回來。林秀美回饋說,這是因為戲劇口味越來越重,漸漸失去同理心而不自覺,讓現實生活中的感動慢慢減弱。

有心人越多,媒體傳遞善的力量就越大,因心靈需要環保,如果媒體污染我們的心靈,就要想辦法將媒體變成淨土。最後,李秀美說:「媒體是精神文化的法佈施,讓媒體發揮善的力量,自己應多善用媒體也勸別人善用媒體,這是我們做得到也做得起的法佈施。」【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淑育、張玉美 桃園中壢報導 2013/04/1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