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 臺灣的傷痕與美麗

2013-10-05   | 葉金英
慈濟大學舉辦人文講座,邀請空拍攝影導演齊柏林分享「看見臺灣」。(攝影者:劉議鍾,地點:慈濟大學,日期:2013/09/30)
有多少人可以有整整九十分鐘的時間,從高空一萬五千公尺以上的距離看臺灣,從事空中攝影超過二十年的空中攝影家齊柏林,五年漫長的企劃與拍攝期,完成首部空拍臺灣紀錄片《看見臺灣》,透過紀錄片可以看到臺灣各種面貌。

9月30日,慈濟大學人文處主辦一場講座,邀請空拍攝影導演齊柏林分享《看見臺灣》。近百位教授、老師及同學慕名前來聆聽。演講會中導演除了透過銳利的鏡頭,清晰地呈現臺灣風貌,同時希望更多人能一起重視環境保育,珍惜美麗的寶島臺灣。

大地環境的使命

齊柏林透過一張張空拍的照片,帶領大家走進玉山國家公園、奇萊山、清水斷涯海岸風光。齊柏林從臺灣的最北端到最南尾端,對於環境的了解,如數家珍敘述。為了拍攝,他不知環繞臺灣本島多少回。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遇上變化萬千的氣候,空拍背後的美麗與哀愁(過程艱辛),是他對大地環境維護的使命。

扛著沉重的攝影器材,搭著直升機在空中,他彷彿化身成為一隻大型巨鳥,俯視著臺灣這一片土地。許多山上土地經過建設開發,破壞殆盡,讓他心裡面是覺得很惋惜,又不能假裝沒有看到它。所以他才會毅然地想做這一件事情──紀錄臺灣。

「航空飛翔每小時租賃非常昂貴,時間就是金錢,我不願意放棄每一分秒間,拼了命地拍下珍貴的照片,為了要達成任務,幾乎忘了自我。」

飛行中,他總是把機倉的門打開,靠著一條安全帶繫在腰上,保持平衡身體曝露在飛機外面。「飛機上方有螺旋槳,底下會有滑蹺,身體若不往外,會拍不好照片。」他的幽默話語引起共鳴,令眾人哄然一笑。

甚至有一回,他專心拍攝兩個小時後,要下飛機前,才發現安全扣環沒扣上。這是一個有驚無險的經驗,他說著輕鬆,工作甘苦無人了解,但他依然堅持下去。
會後,師生感恩齊柏林為了保護臺灣這塊土地所做的堅持,希望能繼續拍出很多關心臺灣環保議題的影片!(攝影者:劉議鍾,地點:慈濟大學,日期:2013/09/30)


身為資深攝影專家,不得不想向大眾呼籲,但又覺得力量微薄;於是他想盡辦法,邀請許多有一樣想法的單位來贊助。經過五年不斷地努力,終於誕生了首部用空拍紀錄臺灣的電影即將上映。

從不同的角度看臺灣

他想告訴大家,換個角度來守護臺灣。因為透過空中飛行,飛得比較高,看的面積比較大,看到美麗的臺灣同時,也會看到臺灣不為人知另一面。

當他在介紹臺灣的海岸線,大部分都會看到粗粗的一條白線,那是水泥化的海岸線,整個臺灣一千四百公里的海岸線裡面,平均百分之六十是人工化。

雲林縣的口湖鄉也是水產養殖的地方,經年累月抽取地下水,造成了地層下陷,海平面都比陸地高。為了防止海水倒灌,下雨天積水不退,怎麼辦?就只好加高堤防。

臺灣的海岸線,除了看到地層下陷以及堤防線以外,還有漁港特別多,超過二百座的港口,相對也改變了海岸的生態。早期估計澎湖有六十幾座島嶼,卻有八十座港口,密度很高。為了一探究竟,齊柏林花盡了多年積蓄,兩天時間就拍攝完成,他笑著說,有許多的小島是退潮才看得到。

過去,齊柏林經常到處去分享,他所看見的臺灣,好像很多人對臺灣不太了解,讓他深感挫折。自從莫拉克颱風後,他更積極想盡方法,讓大家快速地認識臺灣。那時候他還是一名公務人員,再等一段時間,他就可以退休領月退俸了,但他又覺得隨著氣候暖化,臺灣環境變化多端,經不起任何天然災害。

為了完成理想,他放棄了退休俸,幾番挫折後,終於獲得友善人士的支持。拍攝時,他坐在飛機上完全無法放鬆自己,狹小的空間沒有空調,揮汗如雨下,完成整個拍攝。

經過齊柏林的說明,讓許多人對臺灣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活動會後,與會者都給了鼓勵與回饋。(攝影者:劉議鍾,地點:慈濟大學,日期:2013/09/30)
歷經五年電影作品即將呈現,從他的堅持中,讓大家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看臺灣,看到臺灣壯麗的山河美和受傷害的狀況,許多人也因而有反省和檢討。尤其,齊柏林與工作團隊精心規劃在玉里稻米田上的大腳印,只為了幾秒鐘的影像,卻要忍受時晴時雨的折磨,在最後通牒的午後晴空,卻成就了震撼的影像。

聽完了齊柏林精闢的分享,許多人彷彿上了一堂高單價的課堂,收穫良多,又重新認識臺灣這片土地,也呼籲人人將環境的維護,落實在日生活中,不再只是個口號,讓許多人對臺灣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有人鼓勵他:「希望齊先生能再接再厲,觀眾能做的就是進戲院支持,並宣揚此理念給更多關心這塊土地的朋友,讓這些空中觀察臺灣的用心,更能源遠流傳!」也有人感恩他為了保護臺灣這塊土地所做的堅持,希望能繼續拍出很多關心臺灣環保議題的影片!【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葉金英 花蓮報導 2013/09/3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