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不是無 是不計較結好緣

2013-10-08   | 楊愛娟
紀靜暘分享,「性相空寂」是告訴大家做人要心胸開闊、不要計較,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佛。(攝影者:施傑閔,地點:慈濟臺北關渡園區,日期:2013/10/04)
「我們在慈濟種下的因,經過物換星移、六道輪迴,學佛的基因都在,都不會變。」《無量義經》讀書會正式進入〈說法品〉,談的是成佛之道,資深慈濟志工紀靜暘從「性相空寂」、「真空妙有」,為五十八位成員說明因緣造就了「成、住、壞、空」及「生、住、異、滅」。

「『性相空寂』、『苦空無我』都是『無』,然而『無』當中還有『妙有』。真空是『成、住、壞、空』、『生、住、異、滅』,是『無常』;『妙有』是『因緣果報』。」紀靜暘分享,「性相空寂」是告訴大家做人要心胸開闊、不要計較,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佛,因此團體沒有是非。

佛陀說,進入《無量義經》才能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證嚴上人提醒大眾,成佛之路,菩提大道直,「我們要相信自己,人人都可以成佛。」

手畫虛空 畫過無痕

「『空』,不是沒有,是不計較,和人結好緣。」紀靜暘說,她的著作《無子西瓜》出書,當時在為買書者簽名時,有一位志工表示,上人的書都看不完,還買這本書做什麼。這句話傷了她的心,不過她把聽到的話當教育,縮小自己,前腳走後腳放。

紀靜暘以自身的體驗,帶入《無量義經.說法品》的導讀裡,大家深切感受到她導讀的法味與風趣。(攝影者:施傑閔,地點:慈濟臺北關渡園區,日期:2013/10/04)
有一天,紀靜暘分享這個故事時,那位志工坐在臺下聽她說話,也開心地和其他人同樣拍手。紀靜暘說,這個故事也就是告訴大家,那位志工不是有意的,大家不要有意地接受不營養的訊息,其實手畫虛空,畫過無痕。

「一棵樹,樹幹是直的,樹芽是橫的……並不妨礙樹的生長。」上人曾經以樹的生長,比喻說明每一個人來學佛、成佛,習性產生摩擦,摩擦若妨礙到自己的心,就會阻礙修行。上人也曾於開示時提到,火燒山其實是氣候變遷、四大不調造成的,不是人為縱火,是風讓樹與樹起了摩擦,引發火苗。人和人之間本無事,也都是「煽風」而來。

「在〈說法品〉裡告訴我們,不要看輕別人。『慈悲等觀』指每個人不要起計較心,心胸開闊就能生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上人一再強調,人人都可以做到與佛同等的德行,我們做不到是因為習性不改。」紀靜暘說,無量義出於一心,一心亦能造無量義。「無量義」為心法,萬法唯心造。如果內心有討厭的人,表示自己沒有「空」,自己的心要好好照顧它。

本性無大小 佛性無差別

「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紀靜暘說,虛空無礙,雲是水形成的,遇熱成雨,遇冷成冰,在虛空中的水,「性」是相同的,成佛的路亦同,「我們不要急,以法引導,亦無障礙,只是我們要有耐心。如果我們用道心、修行的心,聽人說話,其實人人都在對我們說法。」

五十八位讀書會的學員,於知心相契時間小組討論。(攝影者:施傑閔,地點:慈濟臺北關渡園區,日期:2013/10/04)
「『性』是本性;『相』是外貌、用途。『性』雖然看不見,但是因緣一合和,『相』自然就會產生……」紀靜暘說,就像種了一顆善惡的種子,雖然看不到,等到來生輪迴時,自然會產生你的「相」,也就是「萬法由因緣所生,所以其體性空寂」。

「空寂」,空即無差別,人都是有佛性的,本性無大小,小孩子和大人的本性無差別,尚未修行的人,將來也未必無法成佛,這是告訴大家一切要慈悲等觀。佛法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強調「空寂」,是指人人的佛性不變,人和人沒有差別,這就是常不輕菩薩修行的法門。

「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紀靜暘認為,不論外面的境界如何,一定要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猶如虛空,無有二法」,佛陀八萬四千法門無二,就是為了讓大家都能成佛。成佛就要行菩薩道,上人說,「行善、造福、結好緣是成佛之道。」【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楊愛娟 臺北關渡報導2013/10/0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