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失二十年 發願加倍奉獻
2015-03-20 | 鄭春燕
臺北慈濟醫院國議廳參加志工早會,雖然他聽不太懂閩南語,但仍堅持早起聞法,要把錯過的二十年補回來!
張界昌記憶中,1991年大陸華東水災時,同事向他募款,並詢問他要不要參加慈濟,當時的他回應:「我家是天主教徒,而且也沒時間……」如今想起,「晚了這二十年,少做了多少事啊!所以我現在發願,要做三十年慈濟,把之前沒做的補回來!」今年(2015年〉元月,張界昌夫妻倆受證為慈濟委員,更發願要承擔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推廣證嚴上人理念。
開啟新人生 歡喜做菩薩
從小在桃園內壢兵工廠宿舍成長的張界昌,是個道地的外省人,從小就受洗為天主教徒;2012年因工作前往大陸廣東,也牽起他與慈濟的因緣,他第一次參加慈濟浴佛節,認識了慈濟,同時也開啟他與太太兩人不一樣的人生。
「歡迎各位菩薩光臨……」張界昌陪著友人參加慈濟的讀書會,篤信天主教的他,聽到被人家稱為菩薩,內心著實感到不安,心想:「菩薩不是在廟裡給人家膜拜的嗎?」
這句「菩薩」,讓他如坐針氈,整晚根本不知道講臺上的主持人在說什麼。「就三次吧!」他這樣應許自己,反正本來就是載同事來的,如果還是聽不懂就不要參加,在車上睡覺就好了!
第二次,他依然跟著參加讀書會,當張界昌聽到,「信佛要學佛行儀,不只是拜佛,也不應只求佛保平安。」這求人不如求己的理念,與他的想法很接近,於是他又抱著下個星期還要再來看看;第三次的讀書會,導讀的志工拋出一個問題:「如果您走在路上看到民宅失火,除了叫救護車外,您是會提水救火?還是請求廟裡木刻神明救火?能做一個救人的人,您就是人間菩薩!」張界昌終於懂了,原來自己也可以做一個救人的菩薩。
做志工深體會 決心戒除惡習
身為公司主管的張界昌,有一回與慈濟志工前往敬老院服務,讓他有了另一番新的體驗。他發現正在為院裡老人家洗腳、剪指甲的那些志工,不是公司老闆就是企業主管,他們跟老人家又抱又親的真情流露,讓自以為孝順的張界昌,非常震驚、感慨萬千!他說:「我從來也沒對父母這樣做過!沒有為他們剪過指甲、擦過臉,更別說洗腳,大概連擁抱父母的動作也沒有做過!」
另一次震驚是參與訪貧的工作,慈濟志工從八十多戶需關懷的名單中,經過審核資料,並實地拜訪評估後,有十三戶需要援助,其中還有兩戶只需關懷陪伴,無須金錢援助,張界昌這才知道原來慈濟人如此謹慎運用十方大德的善款。當天張界昌回到工廠,立即打電話給他的太太許雪琴說:「我要加入慈濟!」許雪琴卻回答:「人家慈濟才不要你呢!人家慈濟人看起來那麼優秀,你當主管當久了,老是板著臉那麼兇,又會喝酒,慈濟哪會要你。」
在大陸工作期間,張界昌早已養成每天喝一瓶紅酒的習慣,酒櫃裡還有二百多瓶珍藏已久的紅酒。到了晚上,他和往常一樣拿出酒杯與一瓶紅酒放在桌上,「要喝嗎?……不!」那晚,張界昌終究沒有打開瓶蓋,但總忍不住回頭看著它,掙扎著不斷地告訴自己:「不要!一定不要開!」
第二晚,他一樣拿出酒杯與紅酒,最後還是沒打開;到了第三天,他索性就不再將酒拿出來,意志堅強的張界昌,就這樣把多年喝酒的習慣戒掉了。
用心做就不難 同理心親膚慰
2013年張界昌退休回到臺北,參加了實業家靜思生活營後,主動到臺北慈院靜思書軒詢問活動訊息,他很快地加入新店區《無量義經》讀書會。
對一個從未接觸佛法的天主教徒來說,臺上講的經文、佛典名詞,他都聽不懂。他只好回家上網查佛學字典,多方了解,雖然反應有點慢,經過半年漸漸聽懂了,也才清楚上人說的「多用心」的真義,他相信只要有心、用心就沒有困難的事。
之後張界昌與太太許雪琴一起參加社區見習、培訓課程,夫妻倆親身投入各項慈濟活動中,有著深刻的體會;張界昌因腰骨變形無法久站或久坐,身體上的痛,讓他體會人生的苦莫過於病苦,張界昌積極投入醫療志工服務,以同理心膚慰服務病患。
投入環保的張界昌,無論分類或搬運資源回收物,都以一分虔誠的心為地球盡一分力,他感恩地說,「也許因勞動流汗,把做環保當成復健一樣,身體反而變好了。」
許雪琴則在環保站看到太多衣服被送來回收,她懺悔地說:「以前很喜歡買東西,可以說虛榮心比較重!現在孩子要幫我做生日,問我需要什麼東西,我都告訴他們媽咪什麼都有了!我們把這些錢捐出去幫助需要的人。」
最美的笑容裡 盡是感恩之情
「如果早一點接觸到上人的法,一定會將上人的法運用在職場上,無論是待人或處理事情,結果一定會不一樣!」張界昌總是這樣懊悔著,他感恩上人創造了慈濟世界,讓自己有走入人群付出的機會,也讓從中他見苦知福,雖是付出,但收穫最多的卻是自己。參與培訓委員之路的這二年,是他一輩子笑容最多、最快樂的日子!
2015年1月15日張界昌與許雪琴在慈濟臺北關渡園區受證成為慈濟委員,這一對菩薩道侶帶著上人的祝福,發願永保初發心,「說我所做,做我所說,並秉持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之至誠之心,勇猛精進。」
承擔如來家業,張界昌與許雪琴走入人群,以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之宏願,落實在社區中。【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鄭春燕 新北市報導2015/03/18)
清晨五點,慈濟志工張界昌開車載著太太許雪琴和其他二位志工,前往張界昌記憶中,1991年大陸華東水災時,同事向他募款,並詢問他要不要參加慈濟,當時的他回應:「我家是天主教徒,而且也沒時間……」如今想起,「晚了這二十年,少做了多少事啊!所以我現在發願,要做三十年慈濟,把之前沒做的補回來!」今年(2015年〉元月,張界昌夫妻倆受證為慈濟委員,更發願要承擔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推廣證嚴上人理念。
開啟新人生 歡喜做菩薩
從小在桃園內壢兵工廠宿舍成長的張界昌,是個道地的外省人,從小就受洗為天主教徒;2012年因工作前往大陸廣東,也牽起他與慈濟的因緣,他第一次參加慈濟浴佛節,認識了慈濟,同時也開啟他與太太兩人不一樣的人生。
「歡迎各位菩薩光臨……」張界昌陪著友人參加慈濟的讀書會,篤信天主教的他,聽到被人家稱為菩薩,內心著實感到不安,心想:「菩薩不是在廟裡給人家膜拜的嗎?」
這句「菩薩」,讓他如坐針氈,整晚根本不知道講臺上的主持人在說什麼。「就三次吧!」他這樣應許自己,反正本來就是載同事來的,如果還是聽不懂就不要參加,在車上睡覺就好了!
第二次,他依然跟著參加讀書會,當張界昌聽到,「信佛要學佛行儀,不只是拜佛,也不應只求佛保平安。」這求人不如求己的理念,與他的想法很接近,於是他又抱著下個星期還要再來看看;第三次的讀書會,導讀的志工拋出一個問題:「如果您走在路上看到民宅失火,除了叫救護車外,您是會提水救火?還是請求廟裡木刻神明救火?能做一個救人的人,您就是人間菩薩!」張界昌終於懂了,原來自己也可以做一個救人的菩薩。
做志工深體會 決心戒除惡習
身為公司主管的張界昌,有一回與慈濟志工前往敬老院服務,讓他有了另一番新的體驗。他發現正在為院裡老人家洗腳、剪指甲的那些志工,不是公司老闆就是企業主管,他們跟老人家又抱又親的真情流露,讓自以為孝順的張界昌,非常震驚、感慨萬千!他說:「我從來也沒對父母這樣做過!沒有為他們剪過指甲、擦過臉,更別說洗腳,大概連擁抱父母的動作也沒有做過!」
另一次震驚是參與訪貧的工作,慈濟志工從八十多戶需關懷的名單中,經過審核資料,並實地拜訪評估後,有十三戶需要援助,其中還有兩戶只需關懷陪伴,無須金錢援助,張界昌這才知道原來慈濟人如此謹慎運用十方大德的善款。當天張界昌回到工廠,立即打電話給他的太太許雪琴說:「我要加入慈濟!」許雪琴卻回答:「人家慈濟才不要你呢!人家慈濟人看起來那麼優秀,你當主管當久了,老是板著臉那麼兇,又會喝酒,慈濟哪會要你。」
在大陸工作期間,張界昌早已養成每天喝一瓶紅酒的習慣,酒櫃裡還有二百多瓶珍藏已久的紅酒。到了晚上,他和往常一樣拿出酒杯與一瓶紅酒放在桌上,「要喝嗎?……不!」那晚,張界昌終究沒有打開瓶蓋,但總忍不住回頭看著它,掙扎著不斷地告訴自己:「不要!一定不要開!」
第二晚,他一樣拿出酒杯與紅酒,最後還是沒打開;到了第三天,他索性就不再將酒拿出來,意志堅強的張界昌,就這樣把多年喝酒的習慣戒掉了。
用心做就不難 同理心親膚慰
2013年張界昌退休回到臺北,參加了實業家靜思生活營後,主動到臺北慈院靜思書軒詢問活動訊息,他很快地加入新店區《無量義經》讀書會。
對一個從未接觸佛法的天主教徒來說,臺上講的經文、佛典名詞,他都聽不懂。他只好回家上網查佛學字典,多方了解,雖然反應有點慢,經過半年漸漸聽懂了,也才清楚上人說的「多用心」的真義,他相信只要有心、用心就沒有困難的事。
之後張界昌與太太許雪琴一起參加社區見習、培訓課程,夫妻倆親身投入各項慈濟活動中,有著深刻的體會;張界昌因腰骨變形無法久站或久坐,身體上的痛,讓他體會人生的苦莫過於病苦,張界昌積極投入醫療志工服務,以同理心膚慰服務病患。
投入環保的張界昌,無論分類或搬運資源回收物,都以一分虔誠的心為地球盡一分力,他感恩地說,「也許因勞動流汗,把做環保當成復健一樣,身體反而變好了。」
許雪琴則在環保站看到太多衣服被送來回收,她懺悔地說:「以前很喜歡買東西,可以說虛榮心比較重!現在孩子要幫我做生日,問我需要什麼東西,我都告訴他們媽咪什麼都有了!我們把這些錢捐出去幫助需要的人。」
最美的笑容裡 盡是感恩之情
「如果早一點接觸到上人的法,一定會將上人的法運用在職場上,無論是待人或處理事情,結果一定會不一樣!」張界昌總是這樣懊悔著,他感恩上人創造了慈濟世界,讓自己有走入人群付出的機會,也讓從中他見苦知福,雖是付出,但收穫最多的卻是自己。參與培訓委員之路的這二年,是他一輩子笑容最多、最快樂的日子!
2015年1月15日張界昌與許雪琴在慈濟臺北關渡園區受證成為慈濟委員,這一對菩薩道侶帶著上人的祝福,發願永保初發心,「說我所做,做我所說,並秉持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之至誠之心,勇猛精進。」
承擔如來家業,張界昌與許雪琴走入人群,以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之宏願,落實在社區中。【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鄭春燕 新北市報導201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