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與勉 三代間的傳家智慧

2015-09-19   | 劉秀觀
三十五位聽眾專注聆聽簡靜惠分享,臺灣兩代女性相處的圓融智慧與生命故事。(攝影者:楊淑惠,地點:桃園統領百貨靜思書軒,日期:2015/09/13)
一位是新時代的女性,簡靜惠(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在功利社會中不求名利,長期投入人文關懷的志業;一位舊時代的新女性,簡靜惠的婆婆游勉勇敢智抗童養媳的命運,與丈夫創立國際牌(Panasonic),人稱「國際牌阿嬤」。

9月13日午後,三十五位聽眾聚在桃園統領百貨靜思書軒,聆聽簡靜惠分享她與企業家婆婆的相處之道。簡靜惠不僅述說她與婆婆的時代背景不同,更解說二人的個性差異,但是婆媳兩人感情確情同母女、互相欣賞,充分展露出臺灣兩代傑出女性相處的圓融智慧與生命故事。

婆媳之間 需靠尊重與欣賞

結婚後,簡靜惠一直在婆婆身旁工作、生活,四十多年來,從旁細細觀察婆婆的言行舉止,從中學會自己在大家庭中的人際拿捏、女性在職場上應有的分寸,也讓自己看到做決策時應有的勇氣與不放棄。

對簡靜惠來說,婆婆就如同一本活字典,從教養兒女的態度、用尊重欣賞的角度看待子媳,以及面對疾病的從容態度、沉靜而有尊嚴地走在人生晚年,都是簡靜惠學習的對象。

簡靜惠與婆婆情感深厚,對婆婆的行事作為有許多的感觸與感動,尤其稱讚對錢財的態度,婆婆明白事理、不貪戀名位財勢,懂捨得、愛分享,這種內在的「寬容」、「厚道」與「容忍」,是需要深厚的修持才能有的內涵修養。

對身為企業家、也是文化人的簡靜惠來說,婆婆是她學習的典範,很感恩讓她在媳婦角色中,可以「認真的做自己」。
簡靜惠與婆婆個性有差異,但感情確情同母女,簡靜惠說,婆媳之間相處要靠尊重與欣賞。(攝影者:楊淑惠,地點:桃園統領百貨靜思書軒,日期:2015/09/13)

與己對話 學習寬、勉人生

簡靜惠用「勉」、「寬」二字來形容婆婆,一個是她的名子「勉」,因為早年日子過得很勤勉、很辛苦,勉字有力字邊,所以夫妻間努力生活是需要相互勉勵的;而「寬」則是她內在世界的展現,擴散到四周延及他人。

婆婆一生活在這二字的真諦裡,是簡靜惠一家人效法學習的精神指標,也可作為每一個人的人生圭臬。藉由與婆婆的相處中學會省思,簡靜惠學會與自己對話,並常用此二字精神來勉勵自己。

現代女性在家庭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簡靜惠認為,一個女性的思維可以改變一個家庭的文化,她以自己為例,深受婆婆寬勉精神的影響,並將這個態度傳承到下一代,讓人生充滿正向而圓滿。

簡靜惠深信一個好信念的傳承,對許多女性而言,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身兼數職的企業家婦女,這也是她長期舉辦人文講堂與樂於廣為分享的重要信念。

教育子女 用寬廣心與視野

簡靜惠曾經參與婆婆的姊妹會,幾位有品格的老人相談,她覺得很欣賞這樣的「銀髮流儀」。言談中仔細地聆聽、捕捉她們的智慧,提醒了自己歲月匆匆不待人,所以要及時把握,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目標。

婆婆的一生都在「給」,而最大的興趣就是「有代誌做」,簡靜惠也正是如此身體力行著。她參與並組織不同世代的讀書會,與兒女及年輕人如同朋友一般的相處,不拘泥自己的地位年齡背景,很自由地享受時代的演化進步,真正地珍惜當下,這也是源自於婆婆的身教與言教。

自稱曾經是個權威的母親,簡靜惠也曾經為孩子選擇承接企業,或選擇自己興趣而有過掙扎,但回想起婆婆的寬廣心,她不斷地反省並轉換角度來思考,修正自己與兒子的相處模式,在感性與理性中與兒子對談中,尊重孩子的決定,並公開表示肯定,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反而獲得更美好的結果。體會尊重他人不僅成就自身的圓融,也照耀他人明亮而美好。

開放選擇 對人生勇於負責

聽眾解文蘭說,聽完講座讓她改變觀念,學習尊重孩子選擇,獲益良多。(攝影者:楊淑惠,地點:桃園統領百貨靜思書軒,日期:2015/09/13)
第一位到場的聽眾解文蘭,被講座主題「婆媳相處之道」所吸引,遠從中壢前來參加。解文蘭表示,雖然自己的婆婆已往生,沒有婆媳的問題,但希望將來自己可以成為一位好婆婆。

原本,解文蘭以為講師僅會談論婆媳相處問題,卻有很驚喜的收獲。當講師談及與下一代的相處智慧,正是他目前與孩子所遇到的問題。就讀大學的孩子有自己的興趣與想法,與父母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相處中難免產生意見相左的時候。「今天聽完講師的一席話語,讓我改變了觀念,學習尊重孩子,讓他自己做決定,也讓他為自己負責。」解文蘭說,聆聽講座後讓她獲益良多。 

另一位聽眾吳小姐正為自己的婆媳相處問題而感到困惑,希望藉由參加講座來學習迎刃而解的方法。吳小姐很羨慕講師的婆婆是一位智慧的長者,或許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今天她學到要認真做自己,對於自己的選擇勇於負責,將來會去學習調整自己,以正向的角度及觀念去面對。

活動尾聲,簡靜惠期許大家也能夠學習對話與省思,回到家庭與崗位都能以寬廣的心去面對,並祝福大家在家庭中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傳承美善的人文與價值。【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劉秀觀 桃園報導2015/09/1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