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一次 安偏鄉人身心

2016-05-19   | 沈瑛芳
牙科診間陳宜宏醫師(右)與PGY醫師紹偉庭(右三)為姊弟看診。(攝影者:張義章,地點:貢寮區澳底國小,日期:2016/05/15)
「慈濟真好!兩個月來一次(義診),我都很期待,讓我們很方便。」帶著孫子就診的七十三歲阿嬤,總是期待慈濟人醫會醫護團隊的到來。就讀國二的孫女說:「我從小學一年級就來看診,師姑、師伯犧牲假日,來服務大家,讓我們心靈上得到安慰,很感動!將來若有機會也要向慈濟人一樣做善事,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

義診善行 鄉親感動

才剛圓滿浴佛大活動,5月15日人醫會義診團隊前往新北市貢寮地區,進行兩個月一次的義診活動,也是鄉親的期待。澳底國小大門前,幾位老人家坐著閒聊:「我七點多就來排隊了囉!」、「我知道九點才開始啦……」溫馨的氛圍,散布於微風、和煦的陽光中。

學校穿堂的掛號處漸漸湧現人群,其中第三號是八十四歲的吳老太太,先前來看過心臟,要來拿藥也要看眼科。「看你們都很有愛心咧,足甘心喲。」吳老太太是當區志工吳水盆的母親,吳水盆早期接觸環保後,一直守著崗位,也參加人醫活動。吳水盆表示,大家都來關心社區的老人,自己是在地人當然要參與。

牙科現場,有對小姊弟患者,就讀國二的姊姊和小學四年級的弟弟,由七十三歲的阿嬤帶著來就診,姊姊說:「我爸爸、媽媽也很有愛心,有時間也會來幫忙義診。」由於志工與鄉民長期互動,小小年紀的姊姊表示也願意來付出。在一旁的阿嬤則說,每次我們都很期待,讓大家都很方便。

老師傳授 學生充電

在澳底國小定點設有各科別門診,宛如一間小型診所,另一邊的教室裡是牙科診間,設有兩臺機器。由臺北慈濟醫院的陳宜宏醫師帶著兩位畢業於臺北醫學院的醫師,現在慈院PGY(post graduate year)醫學訓練。

陳宜宏醫師表示,醫學院學生畢業後,需經過兩年PGY階段,才可以正式成為住院醫師或是自己開業。每次有因緣義診就帶學生來體驗,讓他們瞭解慈濟義診的意義與態度。

參加義診多年,陳宜宏醫師感覺這和在診間看診不同,可以和前來問診的患者溝通,重要的是口腔衛教,況且偏鄉資源不方便,因此自我的照顧是很重要,無論是小朋友或是大人,正確的口腔清潔,以及宣導刷牙的正確方式不可缺。
義診報到處,湧現人群,醫療志工和八十四歲的吳張筍阿嬤(右一)親切互動。(攝影者:張義章,地點:貢寮區澳底國小,日期:2016/05/15)


目前臺灣地區醫療資源充沛,所以要感恩有服務鄉親的機會,更要感恩志工的付出,讓義診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陳宜宏醫師表示,平常都在上班,能有機會出來服務鄉親,又可以接觸大自然,猶如在充電一般。

慈院特色 人本關懷

兩位PGY其中之一的紹偉庭醫師來自雲林,他表示,慈濟醫院強調的是身、心、靈的關懷,有許多志工的陪伴照護,覺得這是特色之一。「第一次以醫師的身分,近距離服務偏遠鄉親,感覺很踏實!」而且慈濟提供各種資源,讓鄉親得到實質的幫助,令紹偉庭非常佩服。

「要感謝陳宜宏老師的熱心引導,諄諄的教誨,讓我安心。」紹偉庭言談中也提及義診讓他學習主動去關懷鄉親,這是門診無法學習到,而且體驗到慈濟醫院最注重精神面,理解要以病人為中心,人本關懷的重要性。

另一位來自嘉義的顏伯翰因為同學的推薦,選擇慈濟醫院為PGY的階段學習。「大家都肯定慈濟醫院的學習環境佳,醫師認真教學,都已然感受。」顏伯翰也認為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是面對現今社會的現象,若能像慈濟一樣,多一些人文關懷,提供心靈支柱,需要大家全力以赴。

「有機會隨著陳宜宏老師出來學習,了解慈濟對於醫療區塊的服務,感受大家共同為一個目標努力的力量;更重要的是相互關懷的精神面。」即將正式走進專業領域的顏伯翰,期許自己面對患者,要多付出愛與關懷。

學作良醫 幫助病苦

而臺北慈院的洪聖凱醫師畢業於慈濟大學,喜歡接近山水的他心儀花蓮的環境,當時選擇慈濟大學完成大學學業,從小受到身為中醫師的父親影響,覺得當醫生可以救人,所以就以此為目標。

到慈濟醫院任職才半年的洪聖凱醫師表示,慈濟醫院全人醫療的環境,對於弱勢的人有更多的照顧。對於義診初體驗有著興奮的心情;洪聖凱醫師已選擇麻醉科為目標,期許自己要做一個良醫,幫助病苦的人。

定期服務偏遠地區鄉親,幫助貧困、行動不便的患者,給予溫馨的醫療照顧,每次都是在感動中結束,雖是依依不捨,但也開始期待下次與鄉親相見的喜樂。頂著炎炎烈日,相互祝福聲中,志工們又將回到各自的社區付出。【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沈瑛芳 新北市貢寮報導2016/05/15 )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