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成長 新住民的善效應

2016-05-30   | 李佳珍
專注聽講的阮氏幸源(左二),這幾年接觸慈濟課程後,心情漸漸變得快樂,感受自己有極大的蛻變,希望透過行善來回饋臺灣。(攝影者:洪慶章,地點:三重志業園區,日期:2016/05/22)
「因為我頭頂臺灣的天,腳踩臺灣的地,賺的是臺灣的錢,所以我要回饋臺灣社會……」遠從越南嫁來臺灣近十六年的阮氏幸源,參與許多慈濟舉辦的社區課程:新住民成長班、社區志工課、讀書會等。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與薰習,決定投入培訓行列,她冀望透過行善的方式,回饋臺灣社會。

教育完全化 教育自己開始

「培育志工課」第二堂課於5月22日在慈濟三重志業園區展開,此次課程以「教育完全化」為主題,課程內容包括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盧蕙馨之精闢演說、北區教聯會老師葉瑞芬以及合心志工羅美珠之經驗分享。

「大家進來慈濟是為了什麼?有沒有人覺得我的人生充滿著很多的煩惱、疑惑,想來這裡找答案的?」在教育完全化的單元中,來自慈濟大學教授盧蕙馨對著學員提出一連串的問號。盧蕙馨老師明確指出,不論大家是因為甚麼樣的因緣,最重要的是,要來慈濟學習做一個更好的人。

為了因應社會型態變化所需,三重志業園區從2012年起再開闢「新住民成長班」課程,讓外籍配偶可以有一個自我充電,或在遭逢人生瓶頸困難時,能有個像娘家般溫暖、得以傾訴依靠的地方。多年來,啟發不少外籍配偶投入助人的行列。

家人有優點 要勇於說出口

在「靜思語與生活妙連結」單元中,葉瑞芬老師與大家分享靜思語「愛要濃淡合宜,像清茶淡香,若太濃,則苦的無法入口」的親子智慧,透過影片以及短劇表演,讓學員從中反思,給孩子過度呵護或只重視孩子智育分數所引發的影響。

葉瑞芬老師發給每位學員一張愛心形狀的紙張,練習寫家人的優點,並推派學員上臺分享。遠從中國大陸廣西省嫁來臺灣的學員秦娟,靦腆地說出婆婆對自己的好:「雖然您的話不多;但當我有事出去或是需要幫忙時,您總會義不容辭地幫我照顧孩子……」
遠從中國大陸廣西省嫁來臺灣的學員秦娟(中),靦腆地說出婆婆對自己的好。(攝影者:洪慶章,地點:三重志業園區,日期:2016/05/22)


秦娟坦言在臺灣初為人母時,因為是新手媽媽什麼都不懂,還常疏忽對婆婆的照護,導致婆媳間常有衝突。在資深志工簡淑芬的牽引下,加入「新住民成長班」,學會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來看待事物,不但家庭關係變的和諧,心情也開朗許多。

社區家族化 新住民有依靠

慈濟志工羅美珠表示,其實社區就像是一個大家族,社區家族化,可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為密切,如此才能達到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良能。辦活動最大目的,就是為了接引更多的人間菩薩,因為善人越多,社會就會越祥和。

阮氏幸源回想自己從越南初嫁入臺灣時,因為語言文化等差異,讓她在與人溝通、互動的過程中,產生很多不便與挫折。但這幾年接觸慈濟課程後,漸漸地心情變得快樂,語言溝通也已難不倒她,阮氏幸源感受到自己有了極大的蛻變。

秉持著單純心念,阮氏幸源希望透過行善來回饋臺灣。儘管從事家庭服裝代工非常忙碌,但不管是蘇迪勒風災、骨髓捐贈驗血宣導活動、安養院關懷等,處處都可見到她認真付出的身影。

「靜思語簡單明瞭,若常閱讀不但能夠自我反思,對於改變自己、提升自我都有莫大的幫助。」學員李燕姍談著靜思語對自己的幫助。精進的她,即使車禍腳傷尚未完全康復,依然利用助行器輔助行走,不讓自己錯失上課機會。

一年前在車禍療傷期間,李燕姍受助於慈濟的幫忙,在志工牽引下,燕姍開始參與培育課。她開心地說:「來慈濟真的學很多,就連吃飯端碗都有一定的規矩,要『龍口含珠,鳳頭點水……等』,而這些簡單的儀軌,卻都是她平常沒有注意到的。」認真勤做筆記的燕姍,覺得上課時可以讓心靈沉澱下來,每當回家後拿出筆記來看時,也都有不同的體悟感觸。

慈濟的教育理念不只限於學校教育,將教育落實到生活中,也是「教育完全化」的重要一環,透過社區課程接引人間菩薩,期許人人從「心」做起,培植善的力量。【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李佳珍 新北市三重報導2016/05/2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