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站靠岸 老翁身心不再漂泊
2021-03-04 | 洪素養安家安身 有愛不孤
何先生與妻子育有兩子一女,2006年與妻離異,兒女皆由妻子扶養,他則過著自在的獨居生活。幾年後,倦鳥想歸巢,卻被前妻與孩子都拒於門外,兒子還報警處理,後來經由調解委員會協調,兒子每月支付三千元作其生活津貼,直至何先生滿六十五歲領了中低老人補助,才降為二千元的支付。
離開了家,何先生漫無目標地走著,走到烏日車站落腳睡了半年,後來受到朋友王先生的建議,移到中彰橋下⋯⋯
2016年的夏季,棲身中彰橋下有橋墩作屋頂,涼風習習吹送還伴隨著輕柔的水聲,日子好似過得怡然自得。但好景不常,因為戰機處基地就在旁邊,為了安全之慮,何先生不得不另覓住處。
他循著橋墩方向來到對面的小公園落腳,晚上就睡在涼亭。2016年冬季特別寒冷,可以避雨的小涼亭,陣陣寒風挾帶細雨吹來,何先生顫抖的身軀蜷縮在一條破爛的棉被裡。
志工陳金盛透過朋友通報,這位七十歲的何先生四處為家,頗為可憐。在朋友陪同下帶著麵包、果汁來找他。接受食物,彼此的距離不再陌生,一次、兩次、三次的接觸,何先生卸下心防,把陳金盛當成好朋友。
夜夜餐風露宿,陳金盛不捨,趕緊提報給組隊,因此訪視團隊決定探訪此個案。初訪的那天陳金盛穿上藍天白雲的制服,與訪視團隊來到小公園找他,希望趕快為他找到一個遮風避雨的家。何先生已是古稀之年,哪能經得起寒風徹骨,立即點頭接受慈濟的幫助。在朋友幫忙下找到住處,由慈濟資助租房,志工更是妥善地為他安家,好讓他展開新生活。
日日環保 不再孤單
在陳金盛陪同下,何先生走進烏日九德環保站,初來環保站,他心生畏懼,處處提防別人,對人很不友善。對於志工親切的招呼,他要不就是表情漠然不發一語;要不就是大聲回應,充滿著敵意。還好大家體諒他耳朵重聽,又在外流浪慣了,才會對人處處防備,才讓何先生能放心地待在環保站。
環保站如大家庭一般,每天有熱食溫飽,有佛法薰習浮躁不安的心,有志工時時噓寒問暖。不知不覺中,何先生卸下冷漠的面具,臉上漸漸有了笑容。
每天一早,他步行來環保站,吃完早餐,即在一隅坐下,默默地剪塑膠袋標籤。日子一天天地過,他天天來報到,跟著祈禱,參加慈濟活動……
2021年何先生受助於慈濟,一晃眼已經四年多,關懷他的志工戴桂蘭及訪視團隊,也都是環保志工,大家有默契地不透露他的身分,以「師兄」尊稱,關心他的生活,陳金盛偶而還會以朋友的角色,上門找他聊聊近況。
清理居家 獻上祝福
在環保站落腳的何先生,找到安穩的家,身心不再漂泊。這也讓訪視多年的陳金盛感到欣慰。只是年前,志工不捨他住的地方沒有電梯,夏天又悶熱,幫他找到了一處有冷氣的房間,可是他堅持不搬。
既然何先生堅持不搬,志工也只能想其他的辦法,讓他住得舒適一些,於是在農歷年後2月23日一齊來為他清理。
小小的房間,地上、桌子、床櫃滿是灰塵污垢,非常地髒亂,大家把破爛的草蓆,髒汙棉被丟掉,並換上乾淨的惜福來的床單、被子,屋內瞬時煥然一新。
何先生感恩大家為他打掃房間,興致一來,大聲地念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並在桌前寫經文,字體工整,「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句句偈文,深深地烙印在他心版裡。大家非常驚呼才小學學歷,竟有這般功力。
最後,戴桂蘭拿出準備好的蛋糕,唱誦祝福歌,深深祝福何先生,一切安好。【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洪素養 臺中報導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