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慈濟 找回夫妻「心」關係

2021-12-09   | 曾修宜
在吳肇修經營的藥局裡,一進門櫃檯上就擺著《慈濟》月刊,夫妻倆經常一起看上人的書,一起討論。(攝影者:曾修宜,地點:臺北市中正區,日期:2021/11/13)
「我因為先生、小孩,一直未能進慈濟,已經等二十年了,今天起不要再等了。」2020年任國湘在第一堂社區志工培訓課上臺分享,她的先生吳肇修也慢慢走上臺,牽起太太的手,答應她好好陪她上課,一年半之後,2021年12月5日夫妻倆終於在證嚴上人授證下成為慈濟委員。
 
慈濟社區培訓課有靜態的課程之外,還有動態的參訪和體驗課程,對任國湘夫妻來說,每一次都是知性與感性之旅,吸引夫妻倆用心投入。隔年(2021年)兩人決定攜手投入慈誠委員培育課,學習走入人群當個為人付出的志工。
 
家不是講對錯的地方 是講溫暖和愛的地方
 
任國湘和吳肇修相差十二歲,吳肇修從小家裡就開藥局,他也順利考上藥劑師繼承家業,而任國湘則是公務員,典型的上班族。兩人個性差異甚多,加上婚後與婆婆及大姑同住,不同的生活習慣下,兩人時常為了小事爭吵不休,甚至大呼小叫。
 
接觸慈濟後,任國湘學會用《靜思語》來調整心情,加上兩人一起參加志工培訓,彼此可以聊的話題多了,語氣也柔和了,任國湘說:「我們的軌道愈來愈接近,想法愈來愈接近了。」
 
吳肇修也說,過去師姊常邀他參加慈濟活動,他只是看,慈濟對他而言就是一個名詞。參加培訓也只是想說夫妻同行,去看看。幾次培訓課之後,看到志工們的一言一行,是出自內心,他們的生命是不一樣的,反思自己也要調整。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習性,要願意傾聽對方,對換角色地位,要先調伏自己的執著,要願意改變,從改變中求福慧。」吳肇修領悟到:「家不是講對錯的地方,是講溫暖和愛的地方。」

 
中正區慈誠委員培訓圓緣課上,吳肇修和任國湘夫妻倆分享他們的改變,夫妻從過去大小事爭吵不斷變成不再吵架了。(攝影者:簡嘉池,地點:萬華靜思堂,日期:2021/11/06)


志工團隊陪伴 一起打開心結
 
在吳肇修經營的藥局裡,一進門櫃檯上就擺著《慈濟》月刊,電視上持續播放大愛臺節目,吳肇修更經常和熟客說慈濟道慈濟。夫妻倆經常一起看上人的書,一起討論。
 
一路陪伴他們在慈濟道上學習的志工傅漢真表示,剛開始時,發現任國湘對慈濟事比較熱絡,吳肇修則對慈濟不是那麼瞭解,甚至有點誤解,但是他因為愛太太,覺得夫妻要同行菩薩道上,所以就決定一起來上課。一路走來,在團隊的陪伴下,透過上課、讀書會等等,他瞭解到佛法中所講的因緣果報,也就慢慢地把道心堅定起來,更瞭解到佛法的好,而且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實踐。
 
傅漢真說:「以前兩夫妻可能會因為某些爭執,僵持不下,心裡都很難過。但是來上課之後,遇到事情時會找陪伴的志工團隊聊天,志工會用上人的法化解他們心裡的結。」

 
2021年12月5日,吳肇修和任國湘夫妻倆終於在證嚴上人親自授證下,成為慈濟委員,女兒也親臨盛會。(攝影者:林家如,地點:新店靜思堂,日期:2021/12/05)


任國湘夫妻倆因為慈濟找到的共同話題,也多了包容和善解,生活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文:曾修宜 臺北報導 2021/12/0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