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職教育跨界對談 提升宗教力量利益人群

2022-07-26   | 徐翠苓
2022年7月22日,由慈濟基金會舉辦全球共善學思會,以「宗教聖職教育的當代展望」為題,展開跨領域跨宗教對談與交流。(攝影者:廖文聰,地點:靜思精舍人文講堂,日期:2022/07/22)
當今社會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數持續增加,宗教教育需如何因應與轉型,並培養具在地化能力之宗教人才更相形重要。
 
2022年7月22日,由慈濟基金會舉辦全球共善學思會,以「宗教聖職教育的當代展望」為題,邀請宗教機構之神職與教職人士,南華大學林聰明校長、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鄧偉仁主任、輔仁聖博敏神學院詹德隆神父、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萬金川主任、玉山神學院布興.大立院長、福智佛教學院籌備處主任釋如得法師、靜思精舍釋德(木雨)法師,透過跨領域的對話與經驗交流,探討如何讓未來聖職人員能更有信心於全球從事教義推廣與服務社會的工作。
 
在開場的致辭中,靜思精舍德諦法師敬佩天主教、基督教有一套嚴謹並具有歷史淵源、法典依據的聖職人員教育體系。慈濟大學雖然沒有佛學院培養僧才,但慈濟教育志業則以培養具有「慈、悲、喜、捨」人文素養的學生,為每一所學校的校訓,亦是依止佛陀教法,期望啟發學生本具的佛性,修己利他。
 
慈濟慈善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致辭:慈濟這些年積極與各宗教團體、學術界合作、交流,希望透過大家的共善、共同信念,藉由宗教家的力量,一起來解決世界的問題。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中),鼓勵更多優秀年輕學生能認識佛教學這個尖端且跨領域的學科,為未來發展更有人文關懷及生命靈性的事業與志業奠定基礎。(攝影者:廖文聰,地點:靜思精舍人文講堂,日期:2022/07/22)


聖職培力 跨宗教對談
 
南華大學林聰明校長在「臺灣僧伽教育的現況與展望」提到,近年來臺灣佛教徒在各個年齡層人數下降非常多,尤其年輕人下降的人數更多,而佛教徒高齡化也是嚴重的課題。
 
臺灣的僧伽教育有學位制及非學位制,在學位制的佛學院裡,目前面臨招生名額不足、大學教育與戒牒不相聯繫、資源整合困難、阻礙發展等問題。
 
在僧伽教育的展望中,林聰明校長提出六項說明,向內,優化知識結構,明確價值體系;向外,結合教育體制,發展課程教學;向上,關懷高齡信眾,成就終身學佛;向下,紮根正式教育,培力僧伽善苗;向雲,跟上時代科技,論證宣講弘揚;向法,心懷續佛慧命,職志弘法利生。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發表「臺灣佛教宗學與宗教師教育之展望」。鄧主任認為,理想而完整的佛教教育應包括學術、宗教實踐與社會實踐三個部分。希望結合台灣佛教資源,鼓勵更多優秀年輕學生能認識佛教學這個尖端且跨領域的學科,為未來發展更有人文關懷及生命靈性的事業與志業奠定基礎。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詹德隆神父發表「天主教聖職教育當代現況」,認為修行應該與專業並重,鼓勵神職人員進入各個社會專業領域,讓基督徒在俗世的生活中實踐其信仰,並將基督福音傳播至社會各個層面及角落。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萬金川主任發表「佛光大學佛教學院的成立宗旨及其教育目標」。佛光大學佛教學院的課程採雙軌教育,有學術知識教育,有品格、生命教育,更有佛門基礎知識,也有修持實踐。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以共住、共食、共學的教育方式,提升學生的自身學習力,並從中學習團隊合作。培養學生成為謙和、感恩,懂得與人協同合作的人。
 
在第一階段的綜合座談中,主持人慈濟慈善基金會何日生副執行長提到,宗教教育需要兼具普世性、特殊性,並注意二者的平衡。而佛教徒人數的下降及宗教團體間的融合,也是當前宗教界很重要的課題。

 
透過分享及對談,彼此皆認為弘揚宗教有助於社會的安定與和諧。(攝影者:廖文聰,地點:靜思精舍人文講堂,日期:2022/07/22)


廣傳法義 信仰安定社會
 
下午證嚴上人與七位研討會發表人座談時提到,打破宗教的藩籬,大家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方向,那就是「愛」。在這個疫情、糧食危機、災難頻傳的時候,大家應該會合起來,把人人心中的愛啟發出來,為天下的平安共同來努力,一起來推動素食。
 
玉山神學院布興.大立院長談及「臺灣原住民的宗教自由」主題,倡導宗教間必要的對話,及各宗教間需要互相尊重、互相欣賞、互相合作。
 
福智佛教學院籌備處主任釋如得法師針對信仰逐漸淡出許多人的生活,宗教教育需如何因應與轉」的問題,發表因應之道,「育才是教法弘傳的樞紐」。
 
「佛教興盛的首要之務在人才,而培養人才的首要之務在教育。」福智教育包括僧伽教育、居士教育,而僧伽教育以多聞、持戒並重。面對現今精神疾病的來勢洶洶,如得法師說,佛法的心智訓練是最佳解藥。透由大眾的努力,信仰的善緣定能盛開。
 
靜思精舍釋德(木雨)法師,以大愛台發行的「證嚴上人的一天 」影音,發表「證嚴上人教育之道」。
 
證嚴上人以身教、境教、言教為天下育英才,期望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培養具有大愛精神的人才。從靜思僧團的自力耕生、利益眾生,從慈濟志業的四大八法的實踐,可探究上人的教育之道。
 
玉山神學院布興.大立院長在第二階段的綜合座談補充,宗教的目的就如同證嚴上人所說的,匯集大家的「愛」,不同的宗教信仰,都可以以愛出發,讓世間平安,這是我們宗教家的責任。
 
如得法師說,宗教在表面上看來似乎有其差異性,但是從深層來看其實是一樣的,就如上人說的萬法歸宗——以愛為出發。而愛就是慈悲,是佛教的本質。
 
透過分享及對談,彼此皆認為弘揚宗教有助於社會的安定與和諧,何日生副執行長表示,面對社會衝擊,宗教不能自絕於外,反而應該更積極將法義廣傳,讓宗教更廣泛影響世間。
 
(文:徐翠苓 花蓮報導 2022/07/2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