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祖父母遇見烏克蘭孫 平安手環傳遞溫暖

2022-07-15   | 李家萓
「硃砂平安手環」拉近了跨世代、跨文化的距離,烏克蘭學生穿珠子技巧很好,阿嬤很自動地把手環拿給他們幫忙。(攝影者:李家萱)
跨世代的「臺烏合作!」慈濟大學烏克蘭學生日前第一次,到花蓮縣吉安鄉北昌村福境宮長者關懷據點當志工。長者的熱情讓烏克蘭學子感受到臺灣人的溫暖。福境宮的阿公、阿嬤知道他們的國家正在戰爭,還貼心地說,「沒有地方住,可以到家裡來住。」
 
語言不通沒關係 有愛就能溝通
 
慈濟大學長期在北昌福境宮與社區長者互動,4月起因為疫情停了3個月,7月才又繼續。每個月慈濟大學生都帶來簡單的運動和手作,希望長輩保持身體健康,同時也能動動手、動動腦。北昌村村長劉文賢說:「長者來這邊會覺得很開朗,他們很期待;慈濟的學生讓他們有與孫子互動的感覺。」
 
手作「硃砂平安手環」是這次的主題,雖然有許多工具輔助,但複雜的穿線方法,還是讓長輩有點傷腦筋。烏克蘭學生雖然語言不通,但憑著「一定要做好」的決心,克服陌生和福境宮的長輩分工合作。
 
Alona指著數字引導阿嬤將線放到面盤上,阿嬤看著數字念出中文「6、5⋯⋯」一個小時後,烏克蘭學生也可以用中文念阿拉伯數字了,Alona說:「我本來不會講中文的,但是現在我會了;我們分工,我告訴阿嬤怎麼弄,由阿嬷自己做,最後我們一起做出了平安手環,這是很有趣的活動。」

 
慈濟大學烏克蘭學生日前第一次,到花蓮縣吉安鄉北昌村福境宮長者關懷據點當志工。長者的熱情讓烏克蘭學子感受到臺灣人的溫暖。(攝影者:李家萱)


這群學生也勾起95歲阿嬤的回憶:「十五、六歲時發生戰爭,有些男人被派去當兵,女人就要幫忙耕田做男人的工作;聽到飛機的聲音就要快點躲起來!」阿嬤夾雜著日文、臺語敘述著年輕時對戰爭的印象。
 
22歲的迪娜也告訴阿嬤,「戰爭時大學正在考試,沒有機會和父母見面就開始逃難,她不知道怎麼改變家鄉的狀況,媽媽也希望她不要擔心。」迪娜表示很感謝慈濟大學給烏克蘭學生來臺就學的機會,她希望利用這段時間能夠了解臺灣文化,提高她的中文能力,「希望有一天能從臺灣飛回去看看家人。」
 
跨國界祖孫情 療癒孤單的心
 
「硃砂平安手環」拉近了跨世代、跨文化的距離,烏克蘭學生黃中彥穿珠子技巧很好,阿嬤很自動地把手環拿給中彥幫忙,黃中彥輕輕鬆鬆就把三位阿嬤的平安手環穿好。「他很厲害,有一個特別方法。」阿嬤說。
 
黃中彥表示,逃離烏克蘭時,整列火車的窗戶都貼起來,因為怕光透出去被敵軍發現,他說:「來到臺灣我覺得很安全,我的阿嬤很愛我,現在被這群阿嬤包圍著,我覺得很溫暖。」黃中彥特別做了一條平安手環,要送給留在烏克蘭的家人,他的祖母今年75歲,他覺得臺灣阿嬤看起來比較年輕。

 
活動結束後,劉文賢村長向他們介紹福境宮土地公廟的歷史。(攝影者:李家萱)


長輩鍾先生以前是船長,曾在蘇聯時代兩次到過烏克蘭,看到烏克蘭學子特主動上前表達關心,鍾先生表示:「很歡迎烏克蘭的學生來到臺灣,祈禱戰爭快點停止,希望這群學生在慈濟這個搖籃裡,能夠放心的學習,有成就,有朝一日回到烏克蘭散播慈濟大愛。」
 
慈濟援助來臺灣念書的第一批烏克蘭學子已經有十位抵臺,他們多數是第一次到臺灣,會在暑假期間先到華語中心學中文,不過也有人已經有中文基礎,能夠聽、說華語,安排這趟關懷行別具意義,慈濟大學人文處主任劉議鍾說:「希望可以透過實際上的參與,讓烏克蘭的同學了解慈濟的慈善有做哪些社會關懷活動。」
 
更有趣的是,活動結束後,劉文賢村長向他們介紹福境宮土地公廟的歷史,還當場擲筊詢問:「看到烏克蘭的學生來到這裡高興嗎?」土地公應了聖杯,歡迎學生的蒞臨。
 
每個人心中也盼望著,跨世代「臺烏合作」平安手環,能趕走疫情也祝福世界上沒有戰爭。
 
(文:李家萓 花蓮報導 2022/07/1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