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AI了學習還有意義嗎? 李飛飛博士與慈中學子對談

2023-04-04   | 林惠瑩
3月28日下午,慈大附中舉辦了一場名為「當AI遇見人文」的講座,由國際知名的AI專家,史丹佛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李飛飛博士與慈中及慈小同學對話,全場座無虛席。(攝影者:許家翔)
當以ChatGPT為首的生成式AI到來,我們該如何面對此刻的巨變呢?來自史丹佛大學知名AI科學家李飛飛博士直指:「提到AI最重要的其實是人,尤其是青少年!」
 
3月28日下午,慈大附中舉辦了一場名為「當AI遇見人文」的講座,由國際知名的AI專家,史丹佛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李飛飛博士與慈中及慈小同學對話,全場座無虛席,還有均一實驗高中和慈中小校內其他師生透過視訊參與。
 
慈大附中李玲惠校長表示,非常感恩李飛飛博士在短暫訪臺期間到校演講。他認為當學習的方式快速地進步與改變,生命的主體性和人文關懷就顯得更為重要,亦特別分享,近日慈濟救助土耳其和敘利亞地震災民,就是依靠手機軟體和電腦系統協助慈濟志工發放物資卡,達到重點、直接、尊重的原則。

 
在李博士的演講之後,靜思書軒蔡青兒營運長接續主持李博士與同學們的對談。(攝影者:許家翔)


運用AI幫助人類 勿忘隱私、倫理與數據公平
 
探索視覺的興趣,是如何引領科技飛躍?李飛飛博士從五億四千萬年的地球談起,寒武紀物種大爆發,當生物看得見食物,進化的歷史從此改變,而看見的意義是什麼?看,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理解這個世界,但理解這個世界並不容易,不過,人類大腦更不簡單。
 
李博士用多個影像和照片,來測試現場聽眾的視覺,進一步讓大家感知到大腦精密且複雜的運作。但如果是電腦,要如何讓電腦「看見」?那就必須藉由演算法來告知電腦如何對眼前的物體進行有效識別,透過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讓AI變得更聰明。
 
談到AI對人類的影響,李博士目前持續關注醫療應用問題,像是早期診斷、病情追蹤、監測病患的睡眠與飲食,還有如何幫助老人生活更安全更健康等,同時也不忘注意AI可能帶來的隱私、倫理與數據公平性問題。
 
李博士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在功成名就後,他們問的其實不是物質世界的問題,反而是生命。What is life?這給予現場聽眾很深切的思考空間。

 
慈中學子在對談中,踴躍提問。(攝影者:許家翔)


人類拿AI做什麼 就定義AI是什麼
 
在李博士的演講之後,靜思書軒蔡青兒營運長接續主持李博士與同學們的對談。
 
高二包容林丹緹同學提問:「AI是否可以解決自然災害?」李博士回答:「自然災害可分已發生和未發生,若是未發生,可以收集該區歷史的大量數據進行早期預測,避免釀災;若已發生,則透過AI智能協助救災。」
 
高二包容曾功炎同學提問:「如果AI可以做這麼多事,那學習的意義是什麼?」李博士說:「學習的意義是做人,包括情感、智慧、關係、價值、倫理、創造力等,這些都是做人的一部分,但我鼓勵擁抱這個工具,人類的歷史就是不斷發展新的工具,這是不會停的,是我們不斷往前的動力,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獲取知識並學習向內尋求自我生命的意義!」
 
均一中學高三周造麟同學提問:「目前AI訓練需要大量的資料,但取得資料的過程中時常伴隨許多問題,像是被指控不合理使用原始碼訓練,該如何看待AI產生的隱私和著作權問題?」李博士說:「這部分的確引起不少的爭議,法律部分仍須跟著人工智能的演進與時俱進,我們可以持續關注。」

 
慈大附中李玲惠校長表示,非常感恩李飛飛博士在短暫訪臺期間到校演講。(攝影者:許家翔)


講座結束前,李博士特別提醒在場的同學們:「人與人的關係是AI無法取代的,科技這麼先進、發展這麼迅速,我們更需要有一顆謙卑的心。人們拿它做什麼,就定義AI是什麼,所以最終的答案,是人。」
 
這場國際級科學家與青少年對話的講座時間雖短,但卻飽含知識能量與人文關懷。「帶著謙卑的心,善用AI,用AI這個工具去學習、去了解世界,相信自我生命充滿意義,並不斷向內探求更深刻的價值。」當ChatGPT觸發人類「AI焦慮症」之際,李飛飛博士的一席話,無疑是醍醐灌頂,為青少年們指出未來的方向。
 
(文:林惠瑩 花蓮報導 2023/04/0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