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師父講古 那段克難路程

2012-04-16   | 何芸庭
德慈師父一路遠從花蓮來到蘆洲,不僅讓與會的人,有如坐上時光機器回到當年,同沐法喜,還為志工帶來結緣品,祝福人人在菩薩道上勇猛精進。(攝影者:陶晶潔 地點:蘆洲靜思堂 日期:2012/03/25)
「常常口袋都空空的,連車錢也沒有……」靜思精舍德慈師父「講古」,讓大家聽得出神。慈濟從篳路藍縷出發的過程,即便德慈師父已經不知道講過多少回,每一回仍像昨日一樣鮮明、一樣深刻。

新北市蘆洲區今年(2012)社區志工課程,在3月25日拉開了序幕。德慈師父以親身經歷,述說1966年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創立的艱困過程,讓志工們了解證嚴上人秉承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走入苦難人群中拔苦與樂的大願力。

回憶當年慈悲路 為做慈善不畏苦

德慈師父娓娓道來,慈濟的慈善事業,就是上人看到地上的一灘血,一念悲心,發願扛起如來家業,要有組織做慈善救濟。即使當時不被眾人看好,連自己生活都成問題,一個出家人,仍憑著一念心,用信心、毅力、勇氣,行人間佛教。

「常常口袋都空空的,連車錢也沒有。自己一個人騎腳踏車載蕃薯到市區賣,有時候載太重,連車帶人掉到溝裡。」個子瘦瘦小小的德慈師父,回想當時的生活,真的是靠著意志力,還有上人的叮嚀:「磨練自己,要忍耐。」一路走來,也已邁入第四十七個年頭了。

1966年的農曆3月24日,上人成立了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即使當時師徒仍過著自給自足的窮困生活,但六個人透過每天多縫一雙嬰兒鞋賺四元,存下七百二十元;與三十位家庭主婦日存買菜錢,四百五十元,幫助第一個個案,救濟六百元。

蘆洲區今年(2012)社區志工課程,在3月25日拉開了序幕。開門見山談慈善,細說慈善緣起,走入苦難人群中拔苦與樂的大願力。(攝影者:張長勝 地點:蘆洲靜思堂 日期:2012/03/25)
聽著德慈師父談起慈濟源起,用親切的臺語,時而露出淺淺的微笑。當時克勤、克儉、克難的生活,現在走過來了,反而能幽默輕鬆地說故事,生活點滴細節,彷彿電影畫面,歷歷在目。大家都專注認真地看著師父,也十分認真抄寫筆記。

「今日的分享,希望大家多了解,多付出,當人間活菩薩,能付出,就是一分福報。很踏實的付出,無形的福報,點滴都是別人拿不走的。」慈師父將此行的期許,諄諄叮嚀在場的每一位志工,也是最深的祝福。

人人學菩薩 作人間擺渡人

「曾經我對慈濟有些誤解,但幾年來,接觸親切的簡秀桂師姊,她對我的關心,讓我很感動。退休後,決定自己來參與志工,來了解慈濟、學習上人的精神。」剛從蘆洲區公所退休的李玉秀,從事社會工作,十多年前就認識慈濟,因為時常請慈濟協助關懷個案,十分肯定上人大愛的精神。退休之後,現在也開始擔任慈濟新芽課輔的老師,開始充實的退休生活。

第一次參加社區志工上課的李爾任先生表示:「平時會看大愛臺,有一次帶孩子到柳堤公園時,想說到書軒參觀一下,因而認識慈濟志工姚寶珠。在她的開導,我決定要改變自己,戒掉壞習慣。今年已經四十歳,想做好事,幫助別人。」

德慈師父一路遠從花蓮來到蘆洲,不僅讓與會的人,有如坐上時光機器回到當年,同沐法喜,也更貼近上人「不忍眾生受苦難」的初發心。德慈師父還帶來結緣品,祝福人人在菩薩道上勇猛精進。【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何芸庭 新北市蘆洲區報導 2012/03/2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