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不要走 留下來陪我

2012-06-04   | 邱如蓮
豆佩容說,「沒有什麼工作是不辛苦的,但是我要讓辛苦有價值。」(攝影者:顏霖沼)
豆佩容還記得實習的時候,什麼都不熟練,替一位阿公灌食,一灌就是一小時,阿公不常說話,只是靜靜地讓豆佩容照顧著;三週的實習過去了,她去跟阿公道別時,阿公竟然對她說:「不要走,留下來陪我。」

小護士 學習生死課題

瘦高的身形,俐落地穿梭在病房之間,未被口罩掩蓋的溫柔眼睛,探尋著病患的需要;雖然擁有賽夏族血統,卻說著一口流利的閩南語,彎身安慰,輕易就讓上了年紀的病患感到安心。豆佩容的從容身手,來自五年護理生涯的累積。

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豆佩容與姊姊都選擇了有原住民學費減免的護理系,當時並非懷抱著「南丁格爾」的使命,只想要擁有一技之長;沒想到接觸護理後,她除了學會照護技巧,更學到了生死課題。

「把病患照顧好,讓他康復出院,是很棒的事。」剛剛成為小護士,豆佩容對自己的工作如此定義;但沒想到並非所有病患都能夠康復出院,許多時候要面對的是臨終的過程。

「看到阿伯喘個不停,我卻無法給他任何幫助。」強忍情緒,回到護理站才落淚哭泣;在校所學都是如何讓人康復,豆佩容不懂:「怎麼幫助病患好走?」

學姊沒有回答她,只告訴她:「哭過了,把眼淚擦一擦,再去照顧病患。」小護士的第一課,把「無常當如常」,豆佩容到現在仍沒辦法完全做到。

一塊紗布 我知道你對我好

四年前一個冬天,豆佩容推著推車,到病房巡顧病患;病床上的阿伯急喘的呼吸,這是肺癌末期的症狀,她按照醫囑叮嚀阿伯服藥,再仔細一看,發現阿伯的耳朵因為長期戴著氧氣罩,已經發紅。

「阿伯,耳朵很痛吧!」「對啊!有一點痛。」阿伯愣了一下,緩緩回應了豆佩容。

巡完了所有病房,豆佩容再次回到阿伯床前,輕輕地將紗布墊在他的耳朵上,減輕疼痛。

病房裏,沒有人說話,家屬也只是靜靜地看著豆佩容完成動作;突然,阿伯對她說:「我就知道,你對我最好了,都沒有人發現我耳朵痛。」

小夜班下班前,豆佩容再去看看他,很久沒有踏出醫院的阿伯,看著電視的氣象報告,轉頭叮嚀:「外面很冷喔!你要穿暖一點。」豆佩容的心頭暖暖的,眼淚就要奪眶;直到現在回想起這個小故事,那溫暖仍然炙熱。

一塊紗布,雖沒有辦法讓阿伯的病好起來,卻可以讓他舒服一些,而阿伯回應的那分關心,讓豆佩容覺得,終於無愧於加冠儀式時,宣誓成為有愛的護士;也才明白,原來讓病患舒服地走完剩下的日子,只是需要多那一點點的細心與體貼。

出借肩膀 成為家屬的依靠

「我媽媽對我來說很重要。」每天下班,豆佩容會打電話回家給媽媽,分享工作中的喜怒哀樂。日班、夜班,推車送藥、替病患翻身拍背、清理穢物……經常讓她無法喘口氣,「常常,我講到哭了,媽媽也在電話那頭哭了。」

可能是兩個女兒都從事護理,豆媽媽特別體會護理工作的辛苦,當女兒受挫,她總是傾聽、鼓勵,「你們的工作很重要,是照顧大家的生命。」如果女兒忙碌不能回家,她就帶著私房料理來探望。

前一陣子,豆爸爸生病住進臺北慈濟醫院,豆佩容抽空協助爸爸辦理報到手續,回到病房護理休息室,崩潰大哭:「每天,我都在照顧病患,自己的家人生病了,我卻沒辦法照顧他。」

當自己成為家屬,豆佩容真切體會那無來由的焦慮。「現代人工作忙碌,下班後匆匆來探望,急於想要知道全部的消息。」護理人員替病患關照一天的生活,分擔他們的憂慮,還要回頭跟家屬報告;家屬會隱忍淚水,卻無法隱藏焦慮,有時候比病患本身更需要照顧。「一位病患只要有一位家屬,我們一天就要照顧十四到二十個人。」

「他什麼時候會走?」是豆佩容常被問到的問題,不安的家屬更會反覆詢問。一次又一次,豆佩容安撫家屬,「我沒辦法告訴你答案,但是當他離開了,就是遠離病痛了,我們要祝福他。」

當然,也有過出借自己肩膀的時候。

一位病患跌倒後,病況愈來愈不樂觀,進入加護病房;平日照顧她、樂觀開朗的先生,十分自責沒將太太照顧好,在豆佩容面前哭了起來。「在他面前,我得表現得堅強。」承認自己很愛哭的豆佩容說,在那個時候,只能忍著鼻酸,成為家屬的倚靠。

保重自己 讓辛苦有價值

「現在,我都特別保重自己,不敢讓自己生病。」豆佩容說,對病患、對護理姊妹而言,自己分外重要,絕不能倒下,即使再忙,也會匆匆喝下流質飲品,補充體力。

「這麼忙,為了什麼?」豆佩容還記得實習的時候,什麼都不熟練,替一位阿公灌食,一灌就是一小時,阿公不常說話,只是靜靜地讓豆佩容照顧著;三週的實習過去了,她去跟阿公道別時,阿公竟然對她說:「不要走,留下來陪我。」

「我沒有做什麼,卻讓阿公很信賴我。」為了跟病患更接近,豆佩容學閩南語;為了更精進能力,下了班繼續進修,「沒有什麼工作是不辛苦的,但是我要讓辛苦有價值。」

剛上完夜班的豆佩容,不急著離開護理站,反而推著推車再去巡視一次病房;病患的微笑,也許就是她辛苦的代價。

豆佩容小檔案
‧二十五歲,從事護理工作五年
‧臺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護理師

(文:邱如蓮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46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