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誠朝山 洗塵心清靜

2012-11-07   | 林寶華等
朝山的意義在藉由佛號讚頌,讓人心淨化、培養恭敬心與謙卑心,懺悔以往所造的業,矢志改過。(攝影者:李中瑞,地點:高雄靜思堂,日期:2012/10/31)
清晨三點鐘,矗立在皎潔月光下的慈濟高雄靜思堂,顯得莊嚴與清淨。承擔供餐的香積志工和清潔打掃的福田志工早已齊聚靜思堂,為今天(10月31日)的朝山,同時也是慶祝慈濟高雄分會十八周年慶的活動開始忙碌。

用笑容來忙碌 從細節裡要求

負責統籌香積的張慧蘭,從前一天早上八點就與二十多位志工來籌畫前置作業,一直到晚上九點才回去,「很感恩有這樣的機會可以承擔這次朝山香積的工作,這樣難得的因緣,各位師兄師姊也都很樂於配合,希望結束後大家都可以吃碗熱呼呼的壽麵,把福帶回去。」忙碌一天的張慧蘭欣喜地說,絲毫看不出倦容。

負責生活組的劉玉壺,則是很有經驗地指導著志工將東西就定位,儘管十分忙碌,但也一樣是聲色柔和,笑容滿面,大家都把舉辦朝山,當成一件慎重而歡喜的事。

除了打點眾人飲食的志工之外,前一天就到靜思堂打點事情的,還有活動組的陳清財,為了讓這次活動辦得圓滿,前一天晚上他就睡在靜思堂。從凌晨三點起床後,就忙進忙出,尤其非常注意喇叭的音量,務求每個環節都要盡善盡美,圓圓滿滿,他說:「距離上次朝山已時隔七年,現在靜思堂周圍蓋了很多住宅,凌晨辦活動一定要儘量做到不擾鄰,事前有請公關組的志工做敦親睦鄰,向住戶說明這次朝山活動的意義,也誠懇邀請鄰居們一起來共襄盛舉。」

心佛合為一體 千眾化做一心

遠眺高雄靜思堂,清晨一千兩百位的朝山隊伍,一片肅穆莊嚴。(攝影者:洪如澤,地點:高雄靜思堂,日期:2012/10/31)
路燈下,涼風吹動,樹影搖曳。五點不到,高雄靜思堂前第一句的唸佛聲劃破清晨寂靜的天空,大多數會眾穿著長袖薄上衣,整齊排隊在朝山步道上,人人口裡虔敬低聲唱誦著「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號,現場一片肅穆莊嚴。

一千兩百位志工與會眾排隊就定位,有的人手拿著〈讚佛偈〉小摺頁,也有人手持佛珠虔敬的默念佛號,隊伍整齊劃一。五點鐘,朝山活動準時開始,全體在三步一拜的動作中,以一次不到一公尺的速度緩步前進。靜心虔誠體會朝山的意義,在於藉由佛號讚頌,讓人心淨化;以彎腰下跪,頂禮大地,培養恭敬心與謙卑心;同時懺悔往昔所造的業,矢志改過。

隊伍當中有頭髮銀白、體態蹣跚的老婆婆,即使行動不便無法跪拜,還是虔誠地以彎腰鞠躬做禮拜,展現堅強的意志力與十足的恭敬心;眼盲的志工邱淑惠也在人群中,雖然眼睛看不見,但手拉著一旁的志工,隨著旁人的步調,一樣三步一跪,虔敬地朝山。

人群中,還有一個身影,異常辛苦地進行跪拜和前進,雖然比其他人慢,但卻堅持完成每一個朝山動作,看了讓人十分不捨,她就是林金玉阿嬤。林阿嬤今年七十四歲,平日就常到靜思堂做福田志工,她說:「只要能動,我就要來做,朝山更不能缺席,我的腳只有一點點酸,還是很勇健,沒問題!」阿嬤的臉上,虔誠向佛的決心表露無遺。

廖瑞雄帶著妻子和上幼稚園的小女兒廖彩熏一起來朝山,只見小女孩乖巧的跟著大人們的步伐,一臉虔誠。(攝影者:鄭憲存,地點:高雄靜思堂,日期:2012/10/31)
搬來靜思堂旁邊當鄰居已將近二年的林淑青,這天也起個大早,出門走入朝山行列,她說:「因為志工的邀請,才知道有這樣的活動,求佛法不用跑到很遠的地方,就在旁邊,這真是一個很有福報地方。」有志工詢問她,靜思堂辦活動會不會打擾到附近住戶安寧,林小姐說:「我們雖然住在第一排路邊,但集合的時候完全沒有聽到聲音,非常的安靜而且隆重。」似乎慈濟的人文及志工們的自律,已深獲鄰居的認同。

朝山洗塵心清靜 歡喜回向接福歸

還有一家大小也一起來,廖瑞雄帶著妻子和上幼稚園的小女兒廖彩熏一起來朝山,特別引人注目,只見小女孩乖巧地跟著大人們的步伐,偶而打個哈欠,卻也還是一臉虔誠。從前一晚的拜願和今早的朝山,彩熏都很堅定地要參加。廖瑞雄說這是難逢的機會,也想讓女兒有一個美好的經驗,他感到朝山時沉浸在唸佛聲中,心靈很平靜,拜願時會為下一代,祈求天下無災難。

民眾蔡漢林(中)說:「隨著佛號聲三步一跪,他說心中非常的平靜,自己很有福可以來這裡參與這樣殊勝的活動」 。(攝影者:李中瑞,地點:高雄靜思堂,日期:2012/10/31)
今天剛好休假的朱沛瑜,也特地從前鎮區過來,對於今天能參加朝山,感到非常幸運,自己覺得真是因緣具足。他發現行進中唱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時,都會不自覺地紅了眼眶,彷彿與佛相近,目前他正接受見習慈濟委員培訓,希望有因緣加入志工行列。

接近清晨六點,天光逐漸明朗,朝山步道上的路燈已經熄滅,在灰色天空下,自兩側進入靜思堂前的朝山隊伍已集合在大愛廣場,隨著〈回向偈〉莊嚴肅穆的唱誦聲後,大眾齊心祝福,祈願國泰民安,天下無災難,在虔敬、寧靜、清淨的心境中,圓滿了這一場朝山盛事。【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寶華等 高雄報導 2012/10/3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