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茜:慈濟是臺灣的驕傲

2012-11-24   | 吳宛霖
近年致力於環保宣導的知名媒體人陳文茜,首度至國際慈濟人醫年會分享她對氣候變遷的危機觀察。(攝影者:李昌霖)
21世紀的希望之鑰
「Hunger people are anger people!(飢餓的百姓會是憤怒的人民!)」資深媒體人陳文茜10月30日下午在花蓮靜思堂,與全球慈濟人醫會成員分享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與全球議題。

糧食短缺是在氣候變遷中會首度出現的問題,飢餓也是引起許多革命的導火線,陳文茜希望能喚醒更多人來重視糧食短缺的問題,也期盼政治領導人以宗教家的精神,學習慈濟人。對未來,她仍抱有希望。

糧食短缺  氣候變遷的首波難題

過去,全世界的民眾得知氣候變遷的訊息,最早來自於美國副總統高爾製作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包括地球變暖、氣候失調、海平面上升等等。陳文茜指出,事實上,很多地方比美國需更早面對的氣候變遷問題就是「糧食短缺」。陳文茜指出,全球經濟消退,西班牙以撿垃圾維生的人數從2010年的一百萬人增加至2012年的一百一十萬人至一百二十萬人,各國也輪替出現乾旱和大澇。

陳文茜表示,2012年是美國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美國是主要的玉米出口國,而早在2010年,俄羅斯就發生百年大旱造成小麥減產,俄羅斯限制出口,小麥價格飆升,糧食的價格在全球經濟衰退之時創下高價,因而引起靠小麥為主食的國家產生糧食危機,包括依賴小麥的石油國家石油價格高漲。

陳文茜感恩慈濟以宗教家的情懷疼惜大地和人民,獲得學員們熱烈的掌聲回應。(攝影者:陳亞屏)
所以,當經濟不景氣又遇上糧食危機,憤怒而飢餓的人民將發起許多革命,包括從突尼西亞蔓延到埃及、利比亞的阿拉伯之春,其實就是一場通貨膨脹的革命、小麥革命,因此糧食短缺將會是一連串連鎖效應。

為無辜弱勢發聲 慈濟思維好方法

陳文茜說,人類並不了解將糧食價格炒作得這麼高的時候,讓許多貧困的人民陷入更大的絕境,現在全球有兩億人面臨飢餓的絕境,每四分鐘就有一人因飢餓而死亡,但是相對的,許多富有的國家仍在浪費食物,以美國為例,去年(2011年)一年浪費的食物,就足以讓一億飢餓的人民獲得溫飽。陳文茜說,現在面對飢荒的人們,大部分都是非洲等貧窮國家的人民,是從來沒有排放過二氧化碳的一群最弱勢、最無法發聲的人。

緊接著糧食短缺而來的,就是缺水的危機,以及海平面上升,1998年歐洲和日本提出面對氣候暖化的「京都議定書」,陳文茜說,當全球逐漸有了自覺,需要龐大資金進行各種替代能源政策和環境維護的時候,卻面臨歐債危機和金融海嘯,各國搶救失業率、搶救經濟的問題掩蓋了對全球暖化、拯救地球的自覺。

最後,陳文茜引用邱吉爾的話說,在經濟和長遠的議題上,「民主」還是屬於「短線的眼光」,因為像環境這種需要長時間才能看到成果的議題,還是需要宗教家的的精神來「疼惜」,她了解慈濟長久以來在做的事,相信若政治領袖都能以慈濟的思維來思考,許多事情就有解了。

陳文茜同時以《金剛經》的發願文「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作為結論,也許以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因氣候變遷而遭遇的難題,但是她相信,若能以自己的力量多喚醒一個有力量的人,就多一分希望。

在國外時常有人問她,作為一個臺灣人,她覺得臺灣最令人驕傲的是什麼?她總會說「慈濟」,因此深深向所有慈濟人一鞠躬致敬。

(文:吳宛霖 花蓮報導2012/11/2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