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若舒坦 做什麼都輕安

2013-03-04   | 鄧麗娟
黃思賢期許大家把上人的法帶回故鄉,接引有緣人,發揮生命的價值。(攝影者:柯宜寬,地點:臺北中山聯絡處,日期:2013/02/28)
「面對難以溝通的客戶,心理卻不知該如何平衡?」2月28日,涼風徐徐的下午四點半,來自閩南四十八位實業家,在十二位隊輔陪伴下抵達臺北中山聯絡處。中山區志工一盡地主之誼,安排與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座談,以及資深慈濟志工林勝勝分享「菩薩心.慈濟情」。

窺見慈濟的堂奧

黃思賢覺得因緣非常殊勝,繼福州之後再次與大家在臺北續緣,分享座談主題「事業實業、志業智業」。基於實業家們是第一次參加「慈濟靜思生活營」,黃思賢深入淺出從「靜思」說起,期勉大家把平日心猿意馬的意念靜下來,細心窺見慈濟的堂奧。

慈濟是佛教團體,黃思賢解說「佛教」即為「佛」陀的「教」育,三問訊就是要尊師重道,感恩佛、法、僧。慈濟是遵循佛陀的真實義,提倡正信的宗教,不以神通惑眾。

回首當年汲汲營營追求財富,擁有很多之後還要更多。證嚴上人有一次問道:「夠了,你還在忙什麼?」黃思賢頓時覺悟「知足最大富」,回歸清淨後,心從此自在安定。

黃思賢期許大家把上人的法帶回故鄉,接引有緣人,發揮生命的價值。若能啟動人人清淨的本性,處處都有觀世音。秉持心正做事業,心善做志業,國家人民都有福。

以無欺的心做生意

權斌斌有感而發地提問:「有時面對難以溝通的客戶,心理卻不知該如何平衡?」(攝影者:柯宜寬,地點整:臺北中山聯絡處,日期:2013/02/28)
雙向交流的時刻,坐在前排的權斌斌有感而發:「我嘗試把真善美帶到生意上,以感恩心對待客戶;但是在同業競爭壓力下,有時面對難以溝通的客戶,心理卻不知該如何平衡?」

此時,黃思賢與大家分享佛陀當年對弟子的開示:「要以一顆無欺的心做生意。」只要憑良心做生意,心中有正氣,氣場自然會調和。「生意可否談成皆隨緣,心理舒坦,做什麼事都輕安,反而更順暢。」

因老闆娘與家人都有參加慈濟,陳翠芳這次希望來臺學習如何減輕公司的廚餘量,「但憑個人力量,該怎樣讓員工響應國家號召的『光盤計劃』呢?」

黃思賢期勉陳翠芳不要小看個人影響力,「有句話說『杯水車薪』,上人四十六年前也是因個人悲心願力而成就今日的慈濟世界。」同時舉例,有一位蘇州的實業家,為了獎勵員工不浪費食物,在餐廳分兩條線;綠線表示吃完,登記加薪,紅線表示沒吃完,計點教育。這個巧思帶來顯著的成效。

兒孫有如弓上箭

來自泉州市的傅蓮花,她的苦惱卻是來自於兒子沉迷網路遊戲,荒廢學業,如今二十三歲還是執迷不悟。期間,傅蓮花為了孩子學佛、吃素,也不想再賺錢了,但是心中還是很掙扎:「到底孩子是來報恩還是討債的?」

傅蓮花苦惱兒子沉迷網路遊戲:「到底孩子是來報恩還是討債的?」(攝影者:柯宜寬,地點:臺北中山聯絡處,日期:2013/02/28)
「因為兒子而學佛做慈濟,你要感恩他給你磨練。」黃思賢勸勉傅蓮花心中不要有怨恨。上人說過,「兒孫有如弓上的箭,時間到了,幫他選個好方向,就要放開,不然你手會很酸,他也很累。」

面對剛成年的兒子要多陪伴,讓他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有機會帶他來見見上人,接觸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他有所事事,說不定會有改善。」

黃思賢巧妙運用佛法為學員解惑 ,讓這些平日忙碌的實業家,在事業、志業與家業中取得平衡,「自在就是你覺得『自』己要『在』哪個地方,就要好好用心;家裡有問題就把心放在家裡,事業有問題就趕快解決事業,志業需要你,就全心付出。」

不要論道要行道

餐後,林勝勝把握簡短的時間,與海外家人們分享「菩薩心,慈濟情」。

林勝勝強調,來慈濟不是要論道,而是行道,「與其念佛念得很好聽,不如說話入人心。」林勝勝叮嚀大家要每天微笑面對自己,柔和面對家人。「慈濟最感動人心的就是『身體力行』,大家難得來此一趟,這幾天要好好吸收上人的法,一起力行菩薩道喔!」

權斌斌離去之際依依不捨,「我不介意多逗留多聽,但是時間不夠......」權斌斌彎腰穿鞋,低著頭不好意思的說:「出門之前還跟老公吵了一架,聽了師姊的分享,回去要對老公好一點。」如獲至寶的斌斌快步隨著隊伍陸續上車。【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鄧麗娟 臺北報導2013/02/2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