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演繹 陪孩子長定性

2013-03-05   | 魏淑貞
六年二班的謝昀佑同學為了能更熟悉演繹的段落,除了下課回家後的演練,也會利用午休時間和同學一起練習。(攝影者:許榮輝,地點:花蓮慈濟小學,日期:2013/03/03)
「如果我知道練習的時間會很長,我可能會逃避,但當初是我自己選擇要參加,所以不能半途而廢,而且還能在這麼好的環境練習,也是可遇不可求,以後要更認真練習才是。」蔡荺珮同學感動地分享。

在春雨綿綿、氣溫驟降的一早,當許多人還在眷念著棉被的暖和時,一百零四位參加《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的慈濟小學學生們,早已集合完畢並且開始進行小組練習。

3月3日這天,已是音樂手語劇的第三次集訓,慈濟志工今天主要特別針對臉部表情、手語動作、隊形等細節一一調整,同時,北區手語志工團隊也來到花蓮進行初步驗收,並與花蓮區手語志工團隊交流,期待這次演繹能展現最好的成果。

志工老師共承擔 團隊默契十足

「手撐高一點,放在靠近肩膀的位置。非常棒,合掌,起身!」此次演繹主要由花蓮區志工承擔,慈濟志工陳俐芬表示,十個人的團隊於過年期間才組成,大家都利用過年期間學習手語,然後再於集訓前一起練習,彼此延續《水懺》演繹的默契,團隊凝聚力十足。
「如果我知道練習的時間會很長,我可能會逃避,但當初是我自己選擇要參加,所以不能半途而廢,而且還能在這麼好的環境練習,也是可遇不可求,以後要更認真練習才是。」蔡荺珮同學感動地分享。(攝影者:羅明道,地點:花蓮慈濟小學,日期:2013/03/03)


由於小朋友的情緒及表達都無法像大人一樣豐富,因此手語團隊特別為小朋友調整,陳俐芬說:「小朋友記性好、有耐性、學習能力強,團隊非常有信心,就算有所調整也能馬上上手。」

週日假期,當其他同學忙著玩樂或休息時,承擔演繹的同學,有人因為練習跪姿而磨痛膝蓋,但他們卻不喊苦也不喊累。當有些同學「忍不住」頑皮嬉鬧起來,陪同練習的老師,總需「恩威並施」、循循善誘,協助照顧學生的次序。

年紀小志氣堅 以行動弘揚孝道

《父母恩重難報經》裡的由六年級的同學承擔,無論是手語的力道、步伐節奏的精準度,都一再考驗他們的耐心,為了讓演繹更為順利,慈濟志工適時調整隊形,對同學們來說更是一大挑戰。

「隊伍的改變會不會心生煩惱?」「不會!就多練習就會熟悉。」六年二班的謝昀佑同學自在地說著。為了能更熟悉演繹的段落,謝昀佑除了下課回家後的演練,也會利用午休時間和同學一起練習。口氣堅定的謝昀佑說:「多次演練中,我對佛法的感覺越來越瞭解與熟悉,也更加覺得弘揚孝道、宣揚佛法的重要性。」
休息時刻,慈濟志工沈思彤來到王釔喬同學面前,一個字一個動作個別指導,而王釔喬則專心地學習著。(攝影者:王嘉彬,地點:花蓮慈濟小學,日期:2013/03/03)

家住臺中的謝昀佑,四年級才轉學至花蓮慈濟小學,人文課程的學習方式讓她感受深刻,尤其從《父母恩重難報經》的經文中,她更體會到孝順的重要,她說:「以前媽媽要我幫忙做事的時候,我都會說再等一下,現在不但不會拒絕,反而馬上去做。」

主動爭取演繹 樂於成為一員

休息時刻,慈濟志工沈思彤來到王釔喬同學面前,一個字一個動作個別指導,而王釔喬則專心地學習著,沈思彤說:「釔喬今天練手語時,可能專注力不夠,左右手有點不協調,若於大家共同演練時直接修正,怕傷到她的自尊心。」

二年級的王釔喬,從幼稚園便開始茹素,因為一年級時班上只有她吃素,每次用餐時還得跑到三年級教室,讓她覺得有被孤立的感覺,爸爸王嘉彬說:「那時感覺到她很不快樂,所以一年級下學期就將她從明義國小轉到慈濟小學,現在她讀得非常開心。」

因事前錯過《父母恩重難報經》演繹的報名時機,王釔喬回到家中,哭著向雙親表示想要參加演繹,於是經由導師張淑媛的協助,終於如願成為演繹的一員。除了學校的集訓,王釔喬在家中勤於練習,對於慈濟志工與長輩的指導,她樂於接受且歡喜融入在演繹中。
一舉手一投足間,慈濟小學學生的「演繹細胞」頓時活化起來,相信在三月底的《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一定可以感動更多人來弘揚孝道。(攝影者:羅明道,地點:花蓮慈濟小學,日期:2013/03/03)


媽媽心陪伴學生 家長最佳靠山

犧牲假日陪伴孫子的時間,慈濟小學陳秋員老師總以媽媽的心來對待學生,以朋友的方式陪伴家長,不但讓家長非常感動與信任,更成為家長最好的靠山。

當面對頑皮或心情起伏較大的同學,陳秋員說:「證嚴上人曾說過,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她總以同理心來引導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讓同學知道,當同學了解後,他們就會自動回到隊伍中,繼續隨著音樂投入演練。

「父母恩情重如山,佛陀細說話從前,如是我聞千真事,因緣殊勝在祇園」一舉手一投足間,慈濟小學學生的「演繹細胞」頓時活化起來,相信在三月底的《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一定可以感動更多人來弘揚孝道。【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魏淑貞 花蓮慈濟小學報導 2013/03/0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